“抃”文言文意思
“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抃”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iàn

“抃”字的古汉语解释

biàn

1.动词 拍手;两手相击。《吕氏春秋·古乐》:“帝喾乃令人,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箎。”

2.击;搏。

【抃牛】用力使两牛相击,比喻勇力超群。《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钎鄙,扛鼎,非绝力邪?”

“抃”国语辞典解释

biàn

动词
1.拍手、鼓掌。《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有倕作為鼙鐘磬……帝嚳乃令人抃。」 漢.高誘.注:「兩手相擊曰『抃』。」 《宋書.卷六四.何承天傳》「曉示安危,居以樂土,宜其歌抃就路,視遷如歸。」

2.搏擊、擊鬥。漢.揚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邪?」

“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皮變切,音卞。拊手也。
魏志·文帝紀註能言之倫,莫不舞。
楚辭·天問鼇戴山,何以安之。
手拍曰
𨻰晹樂書帝嚳命伶人作唐歌,有以爲節。
兩手相擊也。今龜兹樂人彈指爲歌舞之節,亦之細。
 又正韻毗面切,音便。義同。
說文本作𢪴。古借用作卞。亦通作弁。
 又集韻方煩切,音藩。連,宛轉貌。與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