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文言文意思
“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弃(简繁同形)
拼音:qì
“弃”字的古汉语解释
qì
1.动词 抛弃;舍弃。《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动词 糟蹋。《陶侃》:“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3.形容词 舍弃的;废弃的。《芙蕖》:“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
【弃世】⒈摒绝俗务,超脱世外。⒉死的委婉说法。
【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
“弃”国语辞典解释
qì
动词拋開、捨去。例: 「放棄」 、「丟棄」 、「廢棄」 、「棄置」 。《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名词
人名。周代始祖后稷。相傳他的母親姜原生他以後,曾把他棄置道旁,故以為名。
“弃”康熙字典解释
說文古文棄字。左傳·襄四年是弃𨻰也。
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弃,其母姜原欲弃之,因名曰弃。餘詳木部八畫。(棄)〔古文〕弃𢍞𨓋唐韻詰利切韻會磬致切正韻去冀切,𠀤音器。說文捐也。爾雅·釋言忘也。詩·周南不我遐棄。禮·冠禮·祝辭棄爾幼志,順爾成德。
(棄)考證:〔爾雅·釋詁忘也。〕 謹照原書釋詁改釋言。〔詩·召南不我遐棄。〕 謹照原書召南改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