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文言文意思
“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异”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异”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分;分开。《项脊轩志》:“迨诸父爨,内外多置小门。”

2.形容词 差别;不同。《寡人之于国也》:“是何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形容词 奇特。《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蛇。”

【又】<形意动>以……为异。《桃花源记》:“渔人甚之。”

4.形容词 特殊。《劝学》:“君子生非也,善假于物也。”

5.形容词 优异;杰出。《促织》:“无何,宰以卓闻。”

6.形容词 别的;另外的。《某藷疏序》:“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日也。”

7.名词 奇特的东西;特殊的本领;特别或意外的事。《训俭示康》:“果、肴非远方珍。”《促织》:“成述其。”

【异端】不符合正统思想的教义、主张或言论。

【异日】⒈他日;将来。⒉以往、从前。

“异”国语辞典解释

形容词
1.特別的、不平常的。例: 「異士」「異術」《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序》「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後漢書.卷五八.虞傅蓋臧列傳.臧洪》「洪體貌魁梧,有異姿。」

2.另外的、其他的。《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農不敢行,賈不敢為異事。」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不同的。例: 「異口同聲」《書經.旅獒》「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無替厥服。」 唐.盧照鄰〈南陽公集序〉:「異議蜂起,高談不息。」

动词
1.分開。《禮記.曲禮上》「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2.奇怪。《後漢書.卷四四.鄧張徐張胡列傳.徐防》「防體貌矜嚴,占對可觀,顯宗異之。」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名词
1.怪異的事物。例: 「標新立異」《公羊傳.隱公三年》「己巳,日有食之,何以書,記異也?」

2.姓。如唐代有異牟尋。

“异”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之切,𠀤音怡。
廣韻已也。
書·堯典哉,試可乃已。
,已也,退也。言餘人盡巳,惟鯀可試,無成乃退。
正義聲近巳,巳訓止,是停住之意,故爲退也。
 又集韻發歎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𠀤怡去聲。
說文舉也。
 又廣韻退也。
 又與異通。
列子·楊朱篇何以哉。(異)〔古文〕𢄖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𠀤移去聲。說文分也,从廾从𢌿。𢌿予也。博雅異分也。史記·商君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又不同也。書·旅獒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禮·儒行同弗與異弗非也。謂彼人與己之疏異,所爲是善,則不非毀之也。  又怪也。釋名異者,異於常也。左傳·昭二十六年據有異焉。異猶怪也。史記·屈賈傳化爲異物兮,又何足患。
 又奇也。周禮·地官·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珍異,四時食物。史記·仲尼弟子傳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又違也。
 又姓。唐異牟尋歸唐,冊封南詔王,今白水蠻有此姓。
 又異,翹草名。爾雅·釋草連異翹。
 又無名異藥名,主治金創折傷。
 又韻補叶延知切,音怡。詩·邶風洵美且異。叶下貽。
 又叶弋質切,音逸。詩·小雅亦祇以異。朱註逸織反。無名氏樂德歌所見奇異,叶甘美酒食。
(異)考證:〔周禮·地官·質人賞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 謹照原文賞改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