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文言文意思
“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窥”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kuī

“窥”字的古汉语解释

kuī

1.动词 (从缝隙、小孔或隐蔽处)偷看。《黔之驴》:“蔽林间之。”

2.动词 观看;观。《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镜。”《与朱元思书》:“经纶世务者,谷忘反。”

3.动词 窥伺;暗中观察以等待机会。《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周室。”

kuí

动词 通“跬”,迈出(一只脚)。《中山狼传》:“固当左足以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

【窥鼎】潜谋废旧朝,自建新王朝。

【窥觊】暗中希求。

“窥”国语辞典解释

kuī

动词
1.偷看。同「窺」《公羊傳.宣公六年》「俯而闚其戶,方食魚飧。」 《史記.卷六二.管晏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闚其夫。」

2.望、看。《楚辭.劉向.九歎.憂苦》「登巑岏以長企兮,望南郢而闚之。」

3.觀察、探索。《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文選.潘岳.閑居賦》「闚天文之祕奧,究人事之終始。」

名词
姓。如黃帝時有闚紀。

kuī

动词
1.從隱密處或孔隙中偷看。《說文解字.穴部》「窺,小視也。」 例: 「偷窺」「以管窺天」《孟子.滕文公下》「鑽穴隙相窺。」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2.泛指見、觀看。《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目視於無形,耳聽於無聲,商聞雖眾,弗能窺矣。」 《明史.卷一二八.劉基傳》「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

3.偵視、探測。唐.李白〈關山月〉詩: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宋.蘇轍〈六國論〉:「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

“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去隨切集韻韻會缺規切,𠀤音魁。
說文小視也。
廣雅窺視也。
論語窺見室家之好。
玉篇亦作闚。
莊子·秋水篇用管闚天。
 又集韻犬蘂切。同跬。半步也。
司馬法凡人一舉足曰跬。跬,三尺也。兩舉足曰步。步,六尺也。
前漢·息夫躬傳雖有武蠭精兵,未有能窺左足而先應者也。
窺,音跬,半步也。

“窥”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從孔隙中看。

詳解: 從「」,「」聲。本義是從孔隙中看。《說文》:「窺,小視也。从穴,規聲。」徐鍇《說文解字繫傳》:「視之於隙穴也。」如《孟子.滕文公下》:「鑽穴隙相窺,踰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夫子之為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郄視文。

  「」引申有暗中窺視、偷窺的意思。如《禮記.少儀》:「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鄭玄注:「窺,嫌伺人之私也。密,隱曲處也。《韓非子.備內》:「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也表示窺伺、覬覦,如《戰國策.燕策三》:「足下不踰楚境,不窺於邊城之外。」西漢賈誼《新書.過秦上》:「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亦可泛指觀看、看見。《戰國策.齊策一》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呂氏春秋.貴當》窺赤肉而烏鵲聚」,高誘注:「窺,見也。

  古書中「」、「」有相通的例子,如《淮南子.齊俗》庸遽知世之所自窺我者乎」,《文子.道德》」作「」。銀雀山漢簡《孫子.實虛》則深間弗能規也」,今本「」作「」。參見「」。「」、「」也經常通用。《論語.子張》窺見室家之好」,劉寶楠正義:「窺,《釋文》作闚,皇本、宋石經同。義別而音近,故二字通用。」參見「」。

  簡帛材料中有一個從「」,「」聲的字形「𧠹」。《馬王堆.老子乙本》第9行:「不𧠹(窺)於[牖],以知天道。」以「𧠹」表示「」。《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0「余穴𧠹(窺)焉」,也是以「𧠹」表示「」。「𧠹」應該是「」的異體。(李守奎、曲冰、孫偉龍、裘錫圭、郭永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