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文言文意思
“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睽”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kuí

“睽”字的古汉语解释

kuí

动词 背离;不合。谢眺《游敬亭山》:“兹理庶无。”

【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的样子。

“睽”国语辞典解释

kuí

动词
乖違、別離、分開。同「暌」《玉篇.目部》「睽,乖也。」 《莊子.天運》「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 唐.成玄英.疏:「睽,離也。」


形容词
張目注視的樣子。參見「睽睽」 條。


名词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離(☲)上。象睽違乖異之義。

“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苦圭切集韻韻會傾畦切,𠀤音奎。
說文目不相視也。
玉篇目少精也。
六書故反目也,因之爲乖。
易·序卦者,乖也。
雜卦,外也。
 又集韻涓畦切,音圭。義同。
 又廣韻異也。
唐書·柳宗元傳焉而鬭。
宋史·沈起傳內自疑。
 又張目貌。
韓愈·鄆州谿堂詩萬目
 又楚邑名。
左傳·僖二十七年楚子使子文治兵于
 又集韻其季切,音悸。睢張目貌。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顄顤顟而睢。○按說文本作舉要別作𠋳,非。正韻牋孤之从目,違之从日,聾从耳。俗溷用,非。㴑原又以暌卽之譌,亦非。

“睽”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從二「」,象兩隻眼睛。本義是左右眼珠不能集中視力,同看一物,即斜視。

詳解: 金文從「」,「」聲,許慎認為「」的本義是兩眼不相順從,指左右眼睛不能集中視線,同視一物。《說文》:「睽,目不相聽也。从目,癸聲。」段玉裁注:「聽猶順也,二女志不同行,猶二目不同視也。《說文通訓定聲》:「𠊾者,兩人之目神不相屬;睽者,一人之目神不相貫。

  「」字所反映左右眼珠不能同一時間對準同一物體的情況,現代稱為「斜視」(Strabismus),斜視會導致兩眼不等視,不但影響視力,而且影響外觀(參醫學百科)。

  「」的本義是斜視,是具體的病理現象(不可控制的病徵,區別於帶有意向性的「斜視」,即可以由自己控制的斜視,亦即斜目而視),在此基礎上引申出抽象的志向上的背離。「」古書表示背離、違背之意,如《莊子.天運》:「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成玄英疏:「睽,乖離也。」全句意謂三皇的心智,上而掩蔽了日月的光明,下而睽違了山川的精華,中而破壞四時的運行(陳鼓應)。「」又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而《周易.序卦》論及「」時,亦有「睽者,乖也」一語,反映「」字背離一義。「」後又表示反目、怒目而視,柳宗元〈貞符〉:「交焉而爭,睽焉而鬥。」意謂互相接觸便開始競爭,怒目而視便打鬥起來。

  「」後來表示張目注視,如成語「眾目睽睽」表示許多人在張目注視,形容在大庭廣眾、眾人注目的場合。

  金文用作人名,大簋蓋:「易(賜)[走朏]睽里」,「」是人名,即大簋的作器者,「[走朏]睽」也是人名,「」是古代的行政單位,全句意謂賞賜[走朏]睽的土地(給大)。西周制度,土地為國家所有,周王可隨意支配而轉賜他人(馬承源)。又用作姓,睽士父鬲:「睽士父乍(作)蓼妃尊鬲」,「睽士父」是人名,「」是姓,「」是古國名,「蓼妃」指蓼國妃姓女子,「」是炊器,全句意謂睽士父為蓼妃鑄造了寶貴的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