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言文意思
“散”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散”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àn/sǎn

“散”字的古汉语解释

sàn

1.动词 散开;分离。《过秦论》:“于是从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动词 飘散;散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入珠帘湿罗幕。”

3.动词 驱散;排除。陆嵩《新年作》:“愿得东风起南陌,催动春光寒色。”

4.动词 罢休。《后汉书·王龚传》:“会赦,事得。”

5.动词 碎裂;摧毁。《白马篇》:“俯身马蹄。”

sǒn

1.形容词 没有约束;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则劫之以师友。”

2.形容词 零散。《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形容词 闲散。代称闲散的职位。韩愈《进学解》:“投闲置,乃分之宜。”

4.名词 粉状的药。《后汉书·华陀传》:“佗以为肠痛,与两钱服之。”

5.名词 曲名。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

6.名词 酒器。《礼记·礼器》:“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

【散诞】⒈放诞不羁。⒉逍遥自在。

“散”国语辞典解释

sàn

动词
1.分離。例: 「分散」「離散」「煙消雲散」

2.分布、撒出。例: 「散播」「散發」「天女散花」

3.排遣、抒發。例: 「散悶」「散心」 。唐.杜甫〈落日〉詩: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

4.解雇、解職。例: 「遣散」

5.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sǎn

形容词
1.不自約束的。例: 「懶散」《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 唐.楊倞.注:「散,不拘檢者也。」

2.零碎、不緊湊。例: 「散工」「散沙」

3.閒逸。例: 「閒散」「散官」

4.雜亂、沒有規則。例: 《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

动词
分開、解體。例: 「隊伍散了」「頭髮散了」


名词
1.藥粉。例: 「胃散」「藥散」「消暑散」

2.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散”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韻會蘇旱切集韻顙旱切,𠀤音傘。㪔,通作
易·說卦風以之。
禮·曲禮積而能
 又公羊傳·莊十二年舍諸宮中。
,放也。
 又博雅布也。
廣韻,誕也。
增韻又宂,閒
韻會不自檢束爲
莊子·養生主人又惡知木。
不在可用之數。
 又姓。
書·君奭有若宜生。
氏,宜生名。
 又酒尊名。
周禮·春官·鬯人凡疈事用
漆尊也,無飾曰
儀禮·燕禮西階上。
者,酌方壷酒也。
禮·禮器賤者獻以
五升曰。○按周禮儀禮禮記釋文𠀤音素旱反。韻會獨引此條入去聲,非是。蓋上去二聲可通讀也。
 又藥石屑曰
後漢·華陀傳漆葉靑䴴
 又琴曲名。
晉書·嵆康傳有廣陵
 又廣韻蘇旰切集韻韻會先旰切,𠀤音鏾。義同。
 又集韻相干切。與跚同。
史記·平原君傳行汲。
索隱曰:先寒反,亦作珊。音同。

“散”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裘錫圭認為甲骨文「𢽳」是「」的初文,本義是芟殺、清除草木,《方言》:「散,殺也。

詳解: 甲骨文從「」從「」,裘錫圭認為甲骨文「𢽳」是「」的初文,本義是芟殺、清除草木,《方言》:「散,殺也。

  張世超等則認為從「」從「」,竹甚易擊破,象破竹分散之意。裘錫圭之說較優,因有文獻相互印證。

  戰國竹簡「」或訛變為「𣏟」,是小篆字形所本。金文從「」從「」從「」,高鴻縉、劉釗認為「」是聲符。「」字金文所從的「」形有學者認為是「」的省體,原因有二,一、簡帛文字從「」,甲骨文「𢽳」是「」的初文(裘錫圭),二、認為「」字從「𢽳」得聲(徐在國)。金文用作地名、人名。此外,「散戈」表示殺伐之戈,陳御寇戈:「陳御寇散戈。

  「」小篆作「𢿱」,《說文》:「𢿱,雜肉也。从肉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