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文言文意思
“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敢(简繁同形)
拼音:gǎn
“敢”字的古汉语解释
gǎn
1.形容词 有勇气;有胆量。《信陵君窍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失街亭》:“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2.动词 敢于。《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怒。”
3.谦辞,表示冒昧请求的意思。《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4.副词 岂敢。《孔雀东南飞》:“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中山狼传》:“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
5.副词 莫非;大约。《窦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水浒传》:“你子母二位敢未打火。”
“敢”国语辞典解释
gǎn
形容词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例: 「勇敢」 、「果敢」 。《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副词
1.有膽量、不畏懼。例: 「敢作敢當」 。《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表示冒昧。例: 「敢請」 。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 《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 《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敢”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覽切,音䇞。說文進取也。
九經字樣𠭖从𠬪。𠬪,上下相付持也。隷變作敢。
書·益稷誰敢不讓,敢不敬應。
又盤庚敢恭生生。
疏有人果敢奉用進進於善言,好善不倦也。
又儀禮·士虞禮敢用絜牲剛鬣。
註敢,冒昧之辭。
疏凡言敢者,皆是以𤰞觸尊,不自明之意。
又博雅敢,衂也。
廣韻勇也,犯也。
增韻忍爲也。
“敢”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爭」,「甘」聲。本義為勇於進取,大膽有勇氣。詳解: 金文從「爭」,「甘」聲。本義為勇於進取,大膽有勇氣。「敢」小篆作「𠭖」,與金文形近。《說文》:「𠭖,進取也。从𠬪古聲。𣪏,籒文𠭖。𢽤,古文𠭖。」段玉裁注:「今字作敢,𣪏之隸變。」
甲骨文未見敢字,金文從二又從甘從◎,「又」或寫作「爪」、「廾」、「攴」等,皆象手形,此字構形初義未明。二「又」之形與「爭」字形近,象兩手相爭,胡光煒認為是「爭」之本字,故以敢字從甘從爭,以甘標聲,其後或省「甘」中一點為「口」(林義光)。
金文有用作本義,如郘鐘:「余不敢為喬(驕)」;而習見「敢對揚」、「敢拜𩒨首」等語,皆自言冒昧之辭。又與「能」義近,如新郪虎符:「必會王符,乃敢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