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国语辞典解释
fū
动词1.散布、傳布。《書經.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祇承于帝。」 唐.皮日休〈十原系述.原弈〉:「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後有苗格焉。」
2.陳述。《詩經.商頌.長發》:「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百祿是總。」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研書賞理,敷文奏懷。」
3.鋪設、展開。《書經.顧命》:「牖間南嚮,敷重篾席。」 《楚辭.屈原.離騷》:「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4.塗抹。例: 「敷臉」 、「敷藥」 。《紅樓夢》第三四回:「寶姑娘送去的藥,我給二爺敷上了,比先好些了。」
5.足夠。例: 「入不敷出」 。《三國演義》第三〇回:「若遷延日月,糧草不敷,事可憂矣。」
“敷”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罦。五經文字𢾭,經典相承,隷省作敷。
書·舜典敷奏以言。
傳敷,𨻰也。
又書·大禹謨文命敷于四海。
傳言其外布文德敎命。
又臯陶謨翕受敷施。
傳以布施政敎。
又詩·大雅罔敷求先王。
箋無廣索先王之道。
又廣韻散也。
又與傅同。
前漢·宣帝紀傅奏其言。
註師古曰:傅讀曰敷。
“敷”形意通解
略說: 從「攴」,「尃」聲,本義為給予、施予。詳解: 從「攴」,「尃」聲,本義為給予、施予。《說文》:「𢻱也。从攴,尃聲。《周書》曰:用𢾭遺後人。」《孔子家語‧致思》:「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
「敷」可表示傳布、散布。《書‧大禹謨》:「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蔡沈集傳:「禹既已布其文教於四海矣,於是陳其謨以敬承于舜。」
「敷」也表示鋪開、擴展。《書‧顧命》:「牖間南向,敷重篾席。」
「敷」還表示分別、區分。《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孫星衍注引馬融曰:「敷,分也。」
「敷」也指陳述、鋪敘。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敷」還指分派、分攤。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若沒其舊名,異日不知,或再敷鹽麴,則致重複。」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