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文言文意思
“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敷”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敷”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给予;施予。《尚书·康王之诰》:“戡定厥功,用遗后人休。”

2.形容词 普遍;遍。《诗经·般》:“天之下。”

3.动词 传布;散布。《尚书·大禹谟》:“文命于四海,祗承于帝。”

4.动词 铺开;扩展。《采草药》:“用花者取花初时。”

5.动词 陈述;铺述。《文心雕龙·序志》:“迭文以定篇,理以举志。”

6.动词 搽;涂。《林黛玉进贾府》:“面如粉,唇若施脂。”

7.形容词 足;够。《治平篇》:“吾以知其必不矣。”

“敷”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散布、傳布。《書經.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祇承于帝。」 唐.皮日休〈十原系述.原弈〉:「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後有苗格焉。」

2.陳述。《詩經.商頌.長發》「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百祿是總。」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研書賞理,敷文奏懷。」

3.鋪設、展開。《書經.顧命》「牖間南嚮,敷重篾席。」 《楚辭.屈原.離騷》「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4.塗抹。例: 「敷臉」「敷藥」《紅樓夢》第三四回:「寶姑娘送去的藥,我給二爺敷上了,比先好些了。」

5.足夠。例: 「入不敷出」《三國演義》第三〇回:「若遷延日月,糧草不敷,事可憂矣。」

“敷”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罦。
五經文字𢾭,經典相承,隷省作
書·舜典奏以言。
,𨻰也。
 又書·大禹謨文命于四海。
言其外布文德敎命。
 又臯陶謨翕受施。
以布施政敎。
 又詩·大雅求先王。
無廣索先王之道。
 又廣韻散也。
 又與傅同。
前漢·宣帝紀傅奏其言。
師古曰:傅讀曰

“敷”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給予、施予。

詳解: 從「」,「」聲,本義為給予、施予。《說文》:「𢻱也。从攴,尃聲。《周書》曰:用𢾭遺後人。《孔子家語‧致思》:「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

  「」可表示傳布、散布。《書‧大禹謨》:「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蔡沈集傳:「禹既已布其文教於四海矣,於是陳其謨以敬承于舜。

  「」也表示鋪開、擴展。《書‧顧命》:「牖間南向,敷重篾席。

  「」還表示分別、區分。《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孫星衍注引馬融曰:「敷,分也。

  「」也指陳述、鋪敘。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還指分派、分攤。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若沒其舊名,異日不知,或再敷鹽麴,則致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