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文言文意思
“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賦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fù
“赋”字的古汉语解释
fù
1.名词 赋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2.动词 征收赋税。《捕蛇者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3.名词 兵赋,向居民征集的兵甲车马等,又指士兵、军队。《左传·成公二年》:“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4.动词 陈述;表达。《扬州慢》:“青楼好梦,难赋情深。”
5.动词 吟诵。《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6.动词 赋诗。《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7.动词 创作。《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8.名词 文本的一种,多铺陈,富辞藻用韵,但句式近于散文。《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赋”国语辞典解释
fù
动词1.徵收。《說文解字.貝部》:「賦,斂也。」 漢.鼂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2.給與、授與。例: 「賦與」 、「天賦異稟」 。《漢書.卷一一.哀帝紀》:「太皇太后詔外家王氏田非冢塋,皆以賦貧民。」
3.吟詠、寫作。例: 「橫槊賦詩」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晉.陶淵明〈自祭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
4.分布、散布。《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漢.毛亨.傳:「賦,布也。」
名词
1.稅收。例: 「稅賦」 、「田賦」 。《漢書.卷一一.哀帝紀》:「民貲不滿十萬,皆無出今年租賦。」
2.《詩經》六義之一。鋪陳直言其事,有別於比喻和托物起興。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
3.文體名。介於詩與散文之間的韻文,多用來寫景敘事。盛行於漢魏六朝。例: 「詩、詞、歌、賦。」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 唐.李白〈大獵賦〉:「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達。」
4.資質。例: 「稟賦」 。
“赋”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方遇切,音付。責取也。說文斂也。
爾雅·釋言賦,量也。
註賦稅,所以評量。
揚子·方言賦,動也。
註賦斂,所以擾動民也。
書·禹貢厥賦惟上上錯。
傳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五曰賦貢,以馭其用。
註賦,口率出泉也。
前漢·𠛬法志畿方千里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
註賦,謂發賦斂財也。
又韻會稟受也,給與也。
禮·中庸天命之謂性。
註性者,人所稟受。
朱傳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又布也。
詩·大雅明命使賦。
傳賦,布也。
箋使羣臣施布之也。
又鋪𨻰也。
詩·周南·關雎序詩有六義,二曰賦。
疏賦之言鋪,直鋪𨻰今之政敎善惡。
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
又貢士曰賦。
前漢·鼂錯傳乃以臣錯充賦。
註如淳曰:猶言備數也。臣瓚曰:云如賦調也。
“赋”形意通解
略說: 「賦」表示賦稅。詳解: 金文從「貝」從「武」,「武」是聲符,從「貝」表示與財物有關,從「武」是因為賦稅最初是為了支付軍隊開支(參戴家祥)。《周禮.夏官.大司馬》:「凡令賦,以地與民制之。」鄭玄注:「賦,給軍用者也。」《說文》:「賦,斂也。从貝,武聲。」
金文用作人名,又見「楚賦」一詞,《尚書大傳》作「胥賦」,《詩.大雅.緜》作「疏附」,表示輔助之臣,毛公鼎:「藝小大楚賦」,表示治理、領導大小官吏。
「賦」表示賦斂、賦稅,見於戰國楚簡,《上博楚竹書二.容成氏》:「關市無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