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文言文意思
“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斧”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斧”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砍物用的工具。《寡人之于国也》:“斤以时入山林。”《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又】专指兵器或刑具。《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质以请罪。”

2.动词 用斧砍。曹操《苦寒行》:“担囊行取薪,冰持作糜。”

3.名词 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礼记·檀弓》:“加于椁上。”

“斧”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砍物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古代殺人用的兵器或刑具。《文選.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 《聊齋志異.卷一.青鳳》「倘宥鳳也,刀鋸鈇鉞,小生願身受之。」

动词
以斧砍物。漢.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聊齋志異.卷八.小翠》「公怒,斧其門。」

“斧”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𠀤音甫。
說文斫也。
釋名,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伐木,已乃制之也。
廣韻神農作斤陶冶。
易·旅卦得其資
,所以斫除荆棘,以安其舍者也。
孟子斤以時入山林。
詩·豳風旣破我
隋銎曰
 又凡以斫物,亦曰
古詩·苦寒歌擔囊行取薪,氷持作糜。
天寒水凍,故斫氷作粥也。
 又仙名。
左思·蜀都賦山圖采而得道,赤服而不朽。
列仙服丹砂不死也。
 又儀禮·覲禮天子設依于戸牖之閒。
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文,所以示威也。謂之黼。
 又鉞,今儀仗中亦有之,其形圓如月然。
集韻或作鈇。

“斧”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象斧頭之形,本義為斧頭。

詳解: 甲骨文象斧頭之形,後變為從「」,「」聲,金文上承此形,與《說文》」字篆文略同,原始象形字逐漸棄而不用,參見「」、「」。《說文》:「斧,斫也。从斤,父聲。」段玉裁注:「斧之爲用廣矣,斤則不見於他用也,葢其制有異矣。白與黑相次文曰黼,葢如畫斧然,故亦曰斧藻。从斤,父聲。

  本義為斧頭,古為兵器。金文用作兵器名,如郘大弔斧:「郘大叔以新金為貳車之斧」,「貳車」是一種車名,即是副車,全句表示郘大叔用新的青銅器鑄造配合戰車所用的斧頭;亦用作人名,如公孫竈壺:「公子土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