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文言文意思
“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弗”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弗”字的古汉语解释

副词 表否定,相当于“不”。《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屈伸,之怠。”

【辨】弗,不。都表示一般否定。“不”用的范围广,凡用“弗”的地方都可以用“不”。在先秦时“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弗”国语辞典解释

副词
不。例: 「自嘆弗如」《左傳.隱公三年》「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动词
去災求福。同「祓」《詩經.大雅.生民》「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漢.鄭玄.注:「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

“弗”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分勿切,音紱。
說文撟也。
玉篇不正也。
韻會違也。
 又不也。
書·堯典績用成。
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巂,及。
公羊傳註者,不之深者也。
 又韻會不可也,不然也。
史記·孔子世家乎。
 又去也。
詩·大雅無子。
,去也。去無子,求有子。
之爲言祓也。
 又滭,盛貌。
司馬相如·子虛賦宓汨。考證:〔司馬相如·子虛賦宓泊。〕 謹照原文泊改汨。

“弗”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二「」從綁有絲線的箭頭(◎),而綁着箭頭的絲線的另一端作綁着兩棵樹或木樁之形,本義是指弋射時所用的箭矢(郭沫若)。後借用為否定詞。

詳解: 甲骨文從二「」從綁有絲線的箭頭(◎),而綁着箭頭的絲線的另一端作綁着兩棵樹或木樁之形,本義是指弋射時所用的箭矢(郭沫若)。弋射時在箭矢上綁繫絲線是為了方便透過絲線收回獵物,而絲線的另一端綁在樹木上是為了防止獵物背負箭矢和絲線逃脫。《周禮.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諸弋射」。甲骨文的「」即指《周禮》的「茀矢」。

  甲骨文「」字還有一字形的「」旁省去下部的樹枝,頂端增兩圓圈,疑圓圈象樹上的果實之形。「」字字形逐漸簡省,省去箭頭、樹枝之形,變為從兩豎(「」)從絲線之形,後來又在豎筆上加上一小斜畫,與「」字的字形相近,「」象木橛之形,「」字從「」表意,因為綁在木上和木橛上的作用相同,參見「」。

  甲骨文用作貞人名。甲金文多表示不,否定副詞,中山王圓壺:「於(嗚)虖(呼)﹗先王之德,弗可復得。

  《說文》:「弗,撟也。从丿从乀,从韋省。」段玉段改「」為「」,注云:「矯者,揉箭箝也。引申爲矯拂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