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国语辞典解释
hóng
形容词廣大。例: 「弘願」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多寫幾個弘誓願,鬼門關上若相逢。」
动词
擴大、發揚。晉.陸機〈贈弟士龍詩〉:「非德莫懃,非道莫弘。」 《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故道德之旨未弘,而鍥薄之風先搖。」
名词
姓。如漢代有弘恭。
“弘”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胡肱切,或平聲。說文弓聲也。
又爾雅·釋詁大也。
疏弘者,含容之大也。
易·坤彖含弘光大。
又正韻大之也。
論語人能弘道。
又叶胡公切,音洪。
陸機·贈弟雲詩懷襲瑰瑋,璠植淸風。非德莫動,非道莫弘。
又叶胡光切,音皇。
陸雲·陸常侍誄於穆皇源,時惟誕弘。權輿有嬀,爰帝曁王。
“弘”形意通解
略說: 「弘」表示弓發出的聲音。一說表示聲音洪大(裘錫圭)。詳解: 甲金文從「口」從「弓」,「弓」亦是聲符,「口」表示發出聲音,許慎認為「弘」的本義是弓發出的聲音。一說本義是聲音洪大(裘錫圭)。與「弘」通用的「宏」字,可以當聲音洪大講。《說文》:「宏,屋深響也。」《周禮.考工記.梓人》:「其聲大而宏」,鄭玄注:「鄭司農云:『宏讀為紘綖之紘,謂聲音大也。』」(裘錫圭)
由聲音大引申,表示一般意義的大,如弘誓、弘願、弘圖等。《爾雅.釋詁》:「弘,大也。」邢昺疏:「弘者,含容之大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弘,經傳多假此篆為宏大字。」《易.坤》:「含弘光大」。《詩.大雅.民勞》:「戎雖小子,而式弘大。」鄭玄箋:「弘,猶廣也。」
擴大、弘揚光大又稱「弘」,《字彙》:「弘,大之也。」《書.微子之命》:「弘乃烈祖」。孔傳:「大汝烈祖成湯之道。」《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諸葛亮〈出師表〉:「恢弘志士之氣。」
甲骨文「弘」字的構形多變,或從「弓」在「口」之上,或把「口」寫在「弓」裏面,或弓寫在口的左邊或右邊。金文「弘」字用作偏旁時,「口」形訛變為圓形,參見「宖」字。
甲金文用作人名。
《說文》:「弘,弓聲也。从弓,厶聲。厶,古文肱字。」段玉裁注:「〈甘泉賦〉曰:『帷弸彋其拂汨兮。』蘇林云:『弸音石墮井弸爾之弸,彋音宏。』李善曰:『弸彋,風吹帷帳之聲也。』是則弓聲之義引申爲他聲。」
按甲金文「弘」從「口」,不從古文「肱」,「弓」才是「弘」的聲符。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