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文言文意思
“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彈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àn/tán
“弹”字的古汉语解释
dàn
1.名词 弹弓。《战国策·楚策四》:“左挟弹,右摄丸。”
2.名词 圆形的弹丸,弹子。徐陵《紫骝马》:“角弓连两兔,珠弹落双鸿。”
3.名词 烟火弹、炸弹、枪弹、炮弹等的统称。《谭嗣同》:“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
tán
1.动词 用弹子发射弹丸。《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动词 用手指敲。《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3.动词 弹奏。《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十六诵书。”《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4.动词 批评;抨击;检举。曹植《与杨千祖书》:“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弹”国语辞典解释
dàn
名词1.彈弓藉彈力發射出的小鐵丸。例: 「彈丸」 、「泥彈」 。南朝陳.徐陵〈紫騮馬〉詩: 「角弓連兩兔,珠彈落雙鴻。」
2.內裝火藥,具殺傷力和毀滅性的爆炸物。例: 「子彈」 、「炸彈」 、「原子彈」 、「手榴彈」 。
3.彈弓。《戰國策.楚策四》:「左挾彈,右攝丸。」 漢.劉向《說苑.卷一一.善說》:「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
4.鳥類、爬蟲類等帶有硬殼的卵。同「蛋」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麻雀抱鵝彈,木伴哥生娃娃。」
tán
动词1.用彈弓發射。《左傳.宣公二年》:「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呂氏春秋.仲春季.貴生》:「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
2.敲擊。《戰國策.齊策四》:「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3.撥弄或按弄樂器。例: 「彈吉他」 、「彈琵琶」 。唐.劉長卿〈聽彈琴〉詩: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4.糾劾、檢舉。《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方進)十餘年間至宰相,據法以彈咸等,皆罷退之。」 《宋書.卷八七.蕭惠開傳》:「偃任遇甚隆,惠開不為之屈,偃怒,使門下推彈之。」
5.鬆、緊或伸縮東西,使產生力量。例: 「彈棉花」 、「彈球」 。
6.掉落。例: 「英雄有淚不輕彈。」
7.撥動天平上的準星,以稱重量。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拏來上天平彈著。少少少,你這銀子則十四兩。」
“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徒案切正韻杜晏切,𠀤音憚。玉篇行丸也。
吳越春秋彈生於古之孝子。孝子不忍見父母爲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
李尤·彈銘昔之造彈,起意弦木。以彈爲矢,合竹爲樸。
又彈丸,喻小也。
史記·虞卿傳此彈丸之地。
又鬼彈。
水經注永昌郡北山水傍,瘴氣特惡,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
又廣韻徒干切集韻韻會唐干切正韻唐闌切,𠀤音檀。
廣韻射也。
集韻彈丸射也。
左傳·宣二年晉靈公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
又擊也。
史記·孟嘗君傳馮驩彈其劒而歌。
又韻會鼓爪曰彈。
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
史記·五帝紀舜彈五絃之琴。
又廣韻糾也。
增韻劾也。
周禮·地官·里宰註街彈之室。
疏漢時在街置室,檢彈一里之民。
後漢·史弼傳州司不敢彈糾。
又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句兵欲無彈。
註句兵,戈戟屬。彈謂掉也。
又彈棊。
西京雜記成帝好蹴踘,羣臣以爲勞。帝曰: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家君作彈棊以獻。
又叶徒沿切,音田。
陸機·文賦抱景者咸叩,懷響者必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以討源。
又𢎚字。
“弹”形意通解
略說: 從「弓」,「單」聲,本義為彈弓。詳解: 從「弓」,「單」聲,本義為彈弓。《說文》:「行丸也。从弓,單聲。𢎫,彈或从弓持丸。」 《莊子‧山木》:「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成玄英疏:「把彈弓而伺候。」
「彈」也表示彈丸。南朝陳徐陵〈紫騮馬〉:「角弓連兩兔,珠彈落雙鴻。」
「彈」亦表示用彈丸射擊。《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彈」還表示用手指敲擊。《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
「彈」也可指用手指撥弄琴弦。《禮記‧檀弓上》:「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
「彈」還可引申為彈劾。《漢書‧翟方進傳》:「而方進特立後起,十餘年間至宰相,據法以彈咸等,皆罷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