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文言文意思
“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砀”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àng

“砀”字的古汉语解释

dàng

1.名词 有花纹的石头。何晏《景福殿赋》:“墉垣基,其光昭昭。”

2.动词 通“荡”。荡溢出来;振荡。《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3.形容词 广大。《淮南子·本经训》:“当此之时,玄元至而运照。”

4.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砀山。

【砀骇】突起。

【砀突】即“唐突”,冲突。

“砀”国语辞典解释

dàng

名词
1.有紋理的石頭。《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李善注引《說文》曰:「碭,文石也。」

2.山名。即碭山。在大陸地區安徽省碭山縣東南。

3.姓。如漢代有碭魯賜。

动词
振盪。《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形容词
大、廣。《淮南子.本經》「當此之時,玄玄至碭而運照。」 漢.高誘.注:「碭,大也。盛德之君,恩仁廣大,遍照四海也。」

“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徒浪切集韻韻會大浪切,𠀤音宕。
說文文石也。
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又芒碭,山名。
前漢·高帝紀隱芒碭山澤閒。
應劭註芒屬沛,碭屬梁。
 又水經注仙者涓子,主柱,𠀤隱碭山,得道。
 又沆碭,白氣貌。
前漢禮樂志西顥沆碭,秋氣蕭殺。
 又過也。
揚雄·甘泉賦回猋肆其碭駭兮。
馬融·長笛賦犇遯碭突。
 又碭,溢也。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
謂碭溢而失水也。
 又正韻待朗切,音蕩。
 又集韻徒郞切,音唐。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