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文言文意思
“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讜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ǎng
“谠”字的古汉语解释
dǎng
正直。欧阳修《论社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昔年仲淹初以忠言谠论,闻于中外,天下贤士,争相称慕。”
【谠言】正直的议论。陈寿《三国志·很、魏书·三少帝纪》:“群公卿士谠嘉谋,各悉乃心。”
【谠议】公正的议论。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之一:“而暗达明心,潜申谠。”
“谠”国语辞典解释
dǎng
名词1.正直的言論。《玉篇.言部》:「讜,直言也,善言也。」
2.敢於直言無諱的人。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 「公卿如犬羊,忠讜醢與葅。」
形容词
正直的。例: 「讜論」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有表奏確切,號為讜言。」
“谠”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多朗切集韻韻會底朗切正韻多曩切,𠀤音黨。說文直言也。
玉篇善言也。
前漢·班固敘傳吾久不見班生,今日復聞讜言。
魏志·王修傳忠讜不昭於時。
又人名。
後漢·儒林傳太守黃讜。
又通作黨。
荀子·非相篇博而黨正,是士君子之辯也。
註黨與讜同。謂直言也。
又集韻正韻𠀤丁浪切,黨去聲。言中理也。或作譡。
又集韻類篇𠀤他浪切,音儻。美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