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文言文意思
“荡”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蕩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àng
“荡”字的古汉语解释
dàng
1.动词 摇动;飘动。《与朱元思书》:“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动词 不安定;动摇。《荀子·劝学》:“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3.动词 洗涤;清除。《史记·乐书》:“万民咸荡涤邪秽。”
4.动词 碰撞;来回冲击。《黔之驴》:“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晋问》:“若江之水,疾风驱涛,击山荡壑。”
5.形容词 放纵;不受拘束。《论语·阳货》:“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
6.形容词 平坦;宽广。《诗经·南山》:“鲁道有荡。”(通往鲁国的大道很平坦)。
7.名词 积水处;池塘;湖泽。《雁荡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荡骀】⒈悠闲自得。⒉舒展。
【荡覆】倾覆。
【荡佚】放荡纵逸,不拘世俗。
【荡志】荡涤心怀。
【荡子】游荡在外的男子。
“荡”国语辞典解释
dàng
动词1.搖動、擺動。例: 「蕩舟」 、「蕩槳」 。宋.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詞: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2.動亂。《呂氏春秋.孟冬紀.孟冬》:「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 《荀子.勸學》:「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3.閒逛。例: 「遊蕩」 、「一個人在街上蕩來蕩去。」
4.清除、洗除、使殆盡。例: 「傾家蕩產」 。《晉書.卷六二.劉琨傳》:「是以居于王位,以答天下,庶以克復聖主,掃蕩讎恥,豈可猥當隆極,此孤之至誠著於遐爾者也。」 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 「遷者追迴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5.毀壞。《國語.周語下》:「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為魁陵、糞土、溝瀆,其有悛乎?」
形容词
1.放縱不受拘束。例: 「放蕩」 、「浪蕩子」 。《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 《列子.楊朱》:「恣耳目之所娛,窮意慮之所為,熙熙然以至於死,此天民之逸蕩者也。」
2.平坦。例: 「坦蕩」 。
3.廣大無邊際。《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為之歌豳,曰:『美哉!蕩哉!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名词
1.積水長草的淺水湖。例: 「藕蕩」 、「魚蕩」 、「蘆花蕩」 。
2.《詩經.大雅》的篇名。共八章。根據〈詩序〉:「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厲王無道,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 指假文王語氣,以彰殷人之惡,而明周人得國之正也。首章二句為:「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dàng
动词1.洗滌、洗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習若自然,卒難洗盪。」 明.張岱〈岱志〉:「江北地土,其中多有千巖萬壑,特無九年洪水為之盪滌漱剔,一出其真面目耳。」
2.掃除、掃蕩。《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傳下》:「西盪河源,東澹海漘。」 《宋書.卷七七.顏師伯傳》:「苟思達、龐孟虯等又追虜至杜梁,虜眾多,四面俱合,平面參軍童太壹及苟思達等並單騎出盪,應手披靡。」
3.擺動、搖動。例: 「盪舟」 、「盪鞦韆」 。南朝梁.江淹〈悼室人〉詩一〇首之二:「帳裡春風盪,簷前還燕拂。」
4.交替、推移。《易經.繫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荡”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𠀤音盪。大也。論語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釋名蕩,排盪去穢垢也。
禮·昏義蕩天下之隂事。
又禮·月令仲冬諸生蕩。
註蕩謂物動萌芽也。
又書·畢命以蕩陵德。
傳放蕩也。
又書·盤庚今我民用,蕩析離居。
註播蕩也。
又詩·大雅蕩蕩上帝。
傳蕩蕩,法度廢壞貌。
又姓。
春秋·僖二十五年註宋桓公生子蕩,後以蕩爲氏。
又他浪切,音儻。義同。
又底朗切,音黨。
周禮·地官·稻人以溝蕩水。
註謂以溝行水也。
又前漢·揚雄傳雄爲人𥳑易佚蕩。
註佚蕩,緩也。
又他郞切,音湯。地名。
史記·魯仲連傳止于蕩隂不進。
註河內有蕩隂縣。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蕩水東至內黃澤。
又坦朗切。平易也。
詩·齊風魯道有蕩。徐邈讀帑。
“荡”形意通解
略說: 從「水」,「𦳝」聲,本義為搖動、擺動。詳解: 從「水」,「𦳝」聲,本義為搖動、擺動。《左傳‧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蕩」可表示震蕩、激蕩。《禮記‧樂記》:「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鄭玄注:「蕩,猶動也。」
「蕩」也可表示蕩滌、清除。《禮記‧昏義》:「是故日食則天子素服,而脩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鄭玄注:「蕩,蕩滌,去穢惡也。」
「蕩」還可表示毀壞、破壞。《國語‧周語下》:「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為魁陵、糞土、溝瀆。」
「蕩」亦可表示放蕩不羈。《書‧畢命》:「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德,實悖天道。」
「蕩」也指平坦。《詩‧齊風‧南山》:「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毛傳:「蕩,平易也。」
「蕩」還指沖撞、觸碰。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
「蕩」也是古水名,今稱之湯水,在河南省湯陰縣北境。《說文》:「水,出河內蕩陰,東入黃澤。从水,𦳝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