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文言文意思
“担”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擔简化方式:声旁替代
拼音:dān/dàn/dǎn
“担”字的古汉语解释
dān
1.动词 肩挑;肩扛。《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负书担橐。”(橐)
2.动词 承担;担负。《陈州粜米》:“卖弄你那官清法正行,多要些也不到的担罪名。”《与妻书》:“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dàn
1.名词 担子。《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卖油翁》:“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量词 担。一挑物品为一担。《智取生辰纲》:“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3.量词 一百斤为一担。《陈州粜》:“也非成担偷将去,只在斛里打鸡窝。”
“担”国语辞典解释
dān
动词1.用肩膀挑東西。例: 「擔水」 。《戰國策.秦策一》:「羸縢履蹻,負書擔橐。」
2.參見「扁擔」 條。
3.負責、承當。例: 「擔風險」 、「這責任我恐怕擔不起。」 《紅樓夢》第六七回:「人家陪著你走了二三千里的路程,受了四五個月的辛苦,而且在路上又替你擔了多少的驚怕沉重。」
dàn
名词1.用扁擔所挑的物品。《列子.湯問》:「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2.肩負的責任。例: 「重擔」 。
3.量詞。計算成挑物品的單位。例: 「一擔米」 、「兩擔柴」 、「三擔賀禮」 。
“担”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𠀤音亶。與笡同。玉篇拂也。
博雅擊也。
又集韻丘傑切,音朅。與揭通。舉也。
楚辭·遠遊意恣睢以担撟。
朱子註担撟,軒舉也。(擔)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藍切,𠀤膽平聲。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戰國策蘇秦嬴縢履蹻,負書擔囊。
又左擔,地名。任豫益州記隂平縣北有左擔道,於成都爲西,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
又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蜀志·先主傳註蜀王妻物故,發卒擔土於成都郭中葬,高七丈,號曰武擔也。
又去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濫切。謂所負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弛于負擔。註丁暫反。
又集韻時豔切,音贍。假也。禮·喪服四制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儀禮·喪服無爵而杖者何,擔主也。註假之以杖,尊其爲主也。
又以贍切,音豔。義同。
“担”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詹」聲,本義為肩挑。詳解: 從「手」,「詹」聲,本義為肩挑。《國語‧齊語》:「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
「擔」可表示背負、負載。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鬼便先擔定伯數里。」
「擔」也可表示承當。《二刻拍案驚奇》卷一:「有本錢的人,不肯擔這樣干繫,幹這樣沒要緊的事。」
「擔」還表示扁擔和掛在兩頭的東西。《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