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言文意思
“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引”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ǐn

“引”字的古汉语解释

yǐn

1.动词 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弦而战。”

2.动词 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凄异。”

3.动词 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相如去。”

4.动词 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

5.动词 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兵而东。”

6.动词 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张胜。”

7.动词 拿;举。《归去来兮辞》:“壶觞以自酌。”

8.动词 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以为流觞曲水。”

9.动词 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次江北。”

10.动词 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车避匿。”

11.动词 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之。”

12.动词 伸着。《中山狼传》:“首顾曰。”

13.动词 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喻失义。”

14.动词 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重,其游如父子然。”

15.动词 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16.量词 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17.名词 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

【引决】自杀。

“引”国语辞典解释

yǐn

动词
1.開弓。《莊子.田子方》「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 《孟子.盡心上》「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2.拉。《韓非子.人主》「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道者,以筋力也。」 《聊齋志異.卷一.尸變》「客大懼,恐將及己,潛引被覆首,閉息忍咽以聽之。」

3.伸長、延長。《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西望。」 唐.韓愈〈進學解〉:「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4.領導、帶領。《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 《紅樓夢》第一回:「適因小女啼哭,引他出來作耍。」

5.招致、招惹。例: 「拋磚引玉」 。唐.白居易〈初授祕監并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詩: 「酒引眼前興,詩留身後名。」 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八齣:「無端唱出興亡恨,引得傍人也淚流。」

6.推薦、選拔。《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王莽國師劉歆引囂為士。」 唐.錢起〈樂遊原晴望上中書李侍郎〉詩: 「遙想青雲丞相府,何時開閤引書生。」

7.援用。漢.何休〈公羊傳解詁序〉:「援引他經,失其句讀。」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

8.退避、退出。《禮記.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 宋.蘇軾〈與辯才禪師〉詩: 「得此閑郡,雖未能超然遠引,亦退老之漸也。」

9.承受。《新唐書.卷八〇.太宗諸子傳.庶人佑傳》「誠能飭躬引咎,萬紀請入朝言之,上意宜解。」 《三國演義》第九九回:「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

名词
1.量詞。計算長度的單位。公制一引等於一百公尺。也稱為「公引」

2.紙幣。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胡子遠之父,唐安人,家饒財,常委僕權錢,得錢引五千緡,皆偽也。」

3.通行證。例: 「路引」《西遊記》第五四回:「請投館驛註名上簿,待下官執名奏駕,驗引放行。」 《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見了大尹,給引還鄉。」

4.拉柩車的繩索。《禮記.檀弓下》「弔於葬者必執引,若從柩及壙皆執紼。」

5.文體名。相當於「序」 ,而較序短。唐.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蘇東坡祖名字,故為人作序皆用敘序,又以未安,遂改作引。」

6.一種樂府詩體。例: 「思歸引」「箜篌引」 。唐.元稹〈樂府古題序〉:「賦、頌、引、謠、……、詞、調,皆詩人六義之餘,而作者之旨。」

“引”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余忍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忍切,𠀤音蚓。
說文開弓也。
徐鉉曰弓之形。
周禮·冬官考工記維體防之,之中參。
 又廣雅演也。
易·繫辭而伸之。
 又爾雅·釋詁長也。
釋訓子子孫孫無極也。
書·梓材恬。
 又相牽曰
禮·檀弓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而進之也。
進之,同于己子。
史記·秦始皇紀諸生轉相告
 又集韻導也。
史記·韓長孺傳墮車,蹇。
爲天子導而墮車,跛。
 又卻也。
禮·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而去君之黨。
,卻也。
 又相薦達曰
史記·魏其侯傳兩人相爲重。
相薦達爲聲勢。
後漢·張皓王龔傳論顯登者以貴塗易
 又服氣法曰道
莊子·刻意篇之士,養形之人。
史記·留侯世家不食穀。
 又治疾法有撟
史記·扁鵲傳鑱石撟
謂爲按摩之法,夭撟身,如熊顧鳥伸也。
 又十丈爲
前漢·律歷志其法用竹爲,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者,信也。
信讀曰伸,言其長。
 又廣韻正韻羊晉切集韻韻會羊進切,𠀤蚓去聲。
集韻牽牛綍也。
禮·檀弓弔於葬者,必執
,柩車索也。
 又集韻一曰曲
蔡邕·琴操有思歸
 又古作𢪉。

“引”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字在「」後加一小筆表示拉弓,本義是開弓。

詳解: 甲金文「」從「」,以一小撇表示拉弓,本義是開弓。其後小撇逐漸分離,變成豎筆(參許慎、季旭昇)。《莊子.田子方》:「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意謂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箭,拉滿了弓弦。《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驚風八候》:「引狀兩手若開弓。」注:「引者,手若開弓。

  金文表示長久,毛公鼎:「皇天引厭厥德」,表示長久有德之意。又表示亦也、又也,毛公旅鼎:「其用友,亦引唯考(孝)」,《尚書.康誥》:「矧惟不孝不友」。又表示況也,典籍作「」,毛公鼎:「無唯正聞,引其唯王智」,表示連正長也不知道,王還能知道嗎?(參裘錫圭)

  《說文》:「引,開弓也。从弓、丨。」段玉裁注:「施弦於弓曰張。鉤弦使满,以竟矢之長亦曰張。是謂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