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堙”文言文意思
“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堙”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īn

“堙”字的古汉语解释

yīn

1.名词 小土山。《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乘而闚宋城。”

【又】堆土为山。《左传·襄公六年》:“之环城。”

2.动词 填塞。《史记·蒙恬列传》:“堑山谷,通直道。”

【引】埋没;淹没。《后汉书·应劭传》:“旧章没,书记罕存。”

【堙灭】埋没;消灭。

【堙替】埋没。

“堙”国语辞典解释

yīn

动词
1.填塞。《國語.晉語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山海經.北山經》「(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2.埋沒、泯滅。《抱朴子.外篇.嘉遯》「猶震雷駭則鼛鼓堙,朝日出則螢燭幽也。」 《文選.潘岳.西征賦》「窺秦墟於渭城,冀闕緬其堙盡。」

名词
土山。《東周列國志》第五五回:「公子側使軍士築土堙於外,如敵樓之狀。」

“堙”康熙字典解释

類篇同垔,塞也。
左傳·襄六年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之環城,傅于堞。
 又土山也。
公羊傳·宣十五年(於是使司馬)子反乗而窺宋城。
 又距,登城之具也。
孫武子攻城篇攻城之法,修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
謂踊土稍高,而前以傅其城也。
 又叶烏前切,音湮。
陸機·弔蔡邕文彼洪川之方割,豈一墤之所。故尼父之惠訓,智必愚而後賢。
 又與陻通。互詳陻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