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文言文意思
“但”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但”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àn

“但”字的古汉语解释

dàn

1.副词 只;仅;唯独。《陈情表》:“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指南录〉后序》:“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2.副词 只管;尽管。《孔雀东南飞》:“卿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副词 不过;只是。《卖油翁》:“无他,手熟尔。”《采草药》:“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正枯,采掇者易辩识耳。”

4.副词 徒然;白白地。《汉书·食货志》:“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人工商之贡赊之。”《汉书·匃奴传》:“何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

5.连词 只要。《失街亭》:“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但可】只须。《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敕会取艾,不足自行。”

“但”国语辞典解释

dàn

副词
1.僅、只。例: 「但願如此」 。唐.李白〈蜀道難〉:「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唐.李商隱〈無題〉詩: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2.只要。唐.王昌齡〈出塞〉詩二首之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閨門,影兒般不離身。」

3.只有、唯有。宋.蘇軾〈行香子.一葉舟輕〉詞: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4.凡、所有。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一折:「則見脂粉馨香,環佩丁當,藕絲嫩新織仙裳,但風流都在他身上。」

5.儘管。例: 「但說無妨」

连词
不過、可是。例: 「你雖然聰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名词
姓。如漢代有但欽。

“但”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旱切韻會蕩旱切正韻徒亶切,𠀤音誕。徒也,凡也。
 又空也。
前漢·食貨志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賖之。
 又語辭。猶言特也,𦯔也。通作亶。詳前亶字註。
 又與誕通。
淮南子·說山訓者,非學謾也,成而生不信。
,詐也。
 又馬,一名誕馬,散馬也。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平乗誕馬,不過二。
程氏·演繁露誕馬猶徒馬。今外官儀從有散馬前行,名坐馬。亦曰引馬,卽馬也。
遼史作䩥馬。
 又集韻韻會徒案切正韻杜晏切,𠀤音憚。義同。
 又姓。漢西域都尉欽,濟隂太守巴,宋有進士中庸。
 又音鉏。古不知吹人。
淮南子·說林訓使吹竽,使氐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
讀鉏。
說文,裼也。
正譌偏脫衣袖也。借爲語辭。考證:〔又音燕。古不知吹人。淮南子·說林訓使吹竽,使氐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音燕。〕 謹按淮南子註讀燕,言鉏同也。謂讀如燕人之言,鉏非讀爲燕也。上音燕之燕改鉏,下音燕改讀鉏。

“但”形意通解

略說:」從「」,「」聲,本義是人沒有上衣,袒胸露背。後借來表示「不過」。

詳解: 金文始見於戰國晚期,從「」,「」聲,許慎認為本義指人沒有上衣,露出身體,傳世文獻多寫作「」。《說文》:「但,裼也。从人,旦聲。」後多用作表示轉折關係的副詞,相當於「不過」。傳世文獻「」有指脫衣露出上身之義,《墨子.耕柱》:「今有一人於此,羊牛犓㹖,維人但割而和之。」全句意謂如今這裏有一個人,廚子赤裸上身把他的牛羊牲畜宰割整理。另「」表示人露出上身之義,後來多寫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之經典,凡但裼字皆改為袒裼矣。

  金文「」用為人名,上造但車軎:「廿一年,寺工獻,工上造但。

  戰國竹簡「」用作「」,指古代行禮時脫去上衣左袖之禮,《上博竹書七.用曰》簡20:「有但(袒)之深,而有弔之淺」,指脫去上衣左袖之禮數繁多,而祭奠死者之禮數則較少。字又讀作「」,用作人名,《包山楚簡》簡96:「但(旦)捭為李(理)」,指旦捭是負責案件的刑獄官。《管子.法法》:「皋陶為理。」尹知章注:「古治獄之官。」「旦捭」為人名,《包山楚簡》簡97「」作「」。又「」用作「」,可指周文王姬旦。《清華簡一.金滕》簡3-4:「隹(唯)尔(爾)元孫發也,不若但(旦)也,是年(佞)若丂(巧)能,多才多埶(藝),能事鬼神。

  漢印「」用作姓,《通志.氏族略五》:「但氏,漢有西域都護但欽。又濟陰太守但巴。

  傳世文獻「」多用作副詞,指徒然。《漢書.食貨志下》:「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賒之。」顏師古注:「但,空也,徒也。言空賒與之,不取息利也。」又多用作轉接詞,相當於「不過」。《後漢書.袁安傳》:「安與任隗舉奏諸二千石,又它所連及貶秩免官者四十餘人,竇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