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文言文意思
“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弱”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ruò

“弱”字的古汉语解释

ruò

1.形容词 弱小。与“强”相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强而赵。”

【又】<形使动>使……弱;削弱。《过秦论》:“会盟而谋秦。”

2.形容词 软弱;懦弱。《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不行,示赵且怯也。”

3.形容词 年幼;年少。《愚公移山》:“曾不若孀妻子。”

【又】名词 年纪小的人。《柳毅传》:“使闺窗孺,远罹构害。”

4.名词 弱者;势力薄弱的人。《后汉书·耿纯传》:“抑强扶。”

5.动词 丧失;丧亡。《左传·昭公三年》:“又一个焉,姜其危哉。”

6.形容词 不足;差一点。《晋书·天文志》:“与赤道东交于角稍。”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身体未壮,所以称弱。后来称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弱息】小儿。对别谦称自己的儿女。

【弱约】柔弱;柔顺。

“弱”国语辞典解释

ruò

形容词
1.體力或能力差。與「強」 相對。《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 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 「但恐詩力弱,鬥健未免馘。」

2.纖柔、不夠堅強。例: 「柔弱」「弱不禁風」 。唐.杜甫〈田舍〉詩: 「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

3.數量不足。例: 「十分之一弱」「一寸五分弱」

4.年紀小的。唐.李白〈秋日鍊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詩: 「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

动词
1.喪失、損失。《左傳.昭公三年》「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

2.衰敗。《左傳.昭公三年》「姜族弱矣,而媯將始昌。」

3.侵害、削弱。《左傳.襄公十七年》「宋華閱卒,華臣弱皋比之室。」 《文選.賈誼.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弱”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而勺切集韻韻會日灼切,𠀤音若。
玉篇尫劣也。
釋名委也。
增韻懦也。
書·洪範六極,六曰
尫劣。
尫劣𠀤是事,爲筋力,亦爲志氣。鄭康成云:愚懦不毅曰,言其志氣也。
禮·曲禮二十曰冠。
體猶未壯,故曰也。
釋名二十曰,言柔也。
 又孅,體柔貌。
司馬相如·子虛賦嫵媚孅
 又行。
左傳·昭七年孟縶之足,不良行。
跛也。
 又水名。
書·禹貢水至于合黎。
山海經海內崑崙之墟,水出西南隅。
史記·大宛傳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水西王母而未嘗見。
索隱曰:魏略云水在大秦西。𤣥中記云:天下之者,有崑崙之水,鴻毛不能載也。
 又衰也。
左傳·昭三年姜族矣。而嬀將始昌。
 又敗也。
釋名衂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頡遇王子焉。
,敗也。言爲王子所得。
 又喪也。
左傳·昭三年一个焉。
 又繁,弓名。亦作蕃
左傳·定四年封父之繁
,大弓名。
孔叢子·公孫龍篇楚王張繁之弓。
司馬相如·子虛賦彎蕃
文穎曰:蕃,夏后氏之良弓名。
說文本作𢐅。

“弱”形意通解

略說: 從二「𢎥」,本義為柔軟。

詳解: 從二「𢎥」,本義為柔軟。《說文》:「橈也。上象橈曲,彡象毛氂。橈,弱也,弱物并,故从二𢎥。」 段玉裁注:「橈者,曲木也。引伸為凡曲之偁。直者多強,曲者多弱。《易‧大過》:「棟撓,本末弱也。

  「」可表示軟弱、懦弱。《書‧洪範》:「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孔傳:「尪劣。」孔穎達疏:「尪劣並為弱事,為筋力弱,亦為志氣弱。鄭玄云愚懦不毅曰弱。

  「」也表示纖細、細弱。晉盧諶〈贈劉琨書〉:「根淺難固,莖弱易彫。

  「」還表示削弱。《管子‧中匡》:「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將致魯之政,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

  「」亦表示衰弱、衰微。漢張衡〈西京賦〉:「秦據雍而彊,周即豫而弱。

  「」還表示失敗、打敗。《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杜預注:「弱,敗也。」楊伯峻注:「抗而不勝。

  年少、年少之人亦可用「」表示。《左傳‧文公十二年》:「趙有側室曰穿……有寵而弱。」杜預注:「弱,年少也。

  「」也指喪失、失去。《左傳‧昭公三年》:「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

  「」還表示略少於某個數值。《晉書‧天文志上》:「黃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之外,半在赤道之內,與赤道東交於角五少弱,西交於奎十四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