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黻”文言文意思
“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黻”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黻”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古代礼服上青黑相间的花纹。《考工记·画绩》:“画绩之事……黑与青谓之。”

2.名词 通“韨”,古代贵族祭祀时戴的蔽膝,用熟皮做成,遮在膝前。古诗《偕隐歌》:“我子佩。”

3.名词 通“绂”,系印章或佩玉用的丝带。江淹《杂诗·谢光禄郊游》:“云装信解,烟驾可辞金。”

“黻”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古代禮服上所刺繡的花紋,青黑相間,如兩己相背之形;一說兩弓相背之形。《書經.益稷》「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漢.孔安國.傳:「黻為兩己相背。黻音弗,黑與青謂之黻。」

2.古代一種繫於腰間,遮於官服或禮服前的蔽膝。通「韍」《論語.泰伯》「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宋.邢昺.疏:「黻,蔽膝也。」 《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黻以繒為之,隨裳色。」

3.繫印的絲帶。通「紱」 。唐.陳子昂〈唐水衡監亟李府君墓誌銘〉:「黃黻不貴,拱璧為輕。」

“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分勿切集韻分物切,𠀤音弗。
說文黑與靑相次文。
爾雅·釋言,彰也。
郭註黼文如斧,文如兩己相背。
 又左傳·桓二年袞冕珽。
杜註,韋韠,以蔽膝也。
 又釋名冕,,紩也。畫紩文綵於衣也。此皆隨衣而名之也。所垂前後珠轉減耳。○按之狀如①。①,古弗字。增韻云:兩已相背形。周禮·司服註疏,取臣民背惡向善,亦取合離之義,去就之理。①字两弓相背。考證:〔此皆隨衣而名文也。〕 謹照䆁名原文名文也改名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