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文言文意思
“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教(简繁同形)
拼音:jiào/jiāo
“教”字的古汉语解释
jiào
1.名词 教化;教育。《礼祀·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动词 教导;教诲。《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又】名词 教诲;指教。《荆轲刺秦王》:“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动词 指示;指点。《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jiāo
1.动词 教授;传授知识技能。《孔雀东南飞》:“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2.动词 使;令;让。《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成】教化成功。
【教坊】朝廷管理歌舞杂技的机构。唐初始设,至清代废除。
【教化】教育感化。
“教”国语辞典解释
jiào
动词1.訓誨、誘導。例: 「教導」 、「教誨」 。《孟子.離婁上》:「古者易子而教之。」
2.使、讓。唐.金昌緒〈春怨〉詩: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宋.周邦彥〈玉樓春.當時攜手〉詞: 「帳裡不教春夢到。」
名词
1.禮儀、規矩。《孟子.滕文公上》:「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禮記.王制》:「脩其教,不易其俗。」
2.宗教的簡稱。例: 「佛教」 、「基督教」 。
3.姓。如明代有教輔直。
jiāo
动词傳授。例: 「教唱」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 唐.柳宗元〈六逆論〉:「教於後世,莫知其所以去就。」
“教”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古孝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效切,𠀤音較。說文作敎上所施,下所效也。
釋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
廣韻敎訓也。
玉篇敎令也。
易·觀卦聖人以神道設敎。
書·舜典敬敷五敎在寬。
傳布五常之敎。
又禮·王制明七敎以興民德。
註七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賔客,朋友也。
周禮·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敎。
註敎所以親百姓,訓五品,有虞氏五,而周十有二焉。
禮·曲禮敎訓正俗,非禮不備。
荀子·脩身篇以善先人謂之敎。
又蔡邕·獨斷諸侯言曰敎。
正字通諭告之詞,其義與令同也。
又廣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𠀤音交。義同。敎字从𡥈从攴。
“教”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攴」從「子」從「爻」,「爻」亦是聲符。「攴」象教鞭,會手執教鞭,擺弄籌策,教導孩子計數或算卦(沈培)。本義是教導。詳解: 甲骨文從「攴」從「子」從「爻」,「爻」亦是聲符。「攴」象教鞭,會手執教鞭,擺弄籌策,教導孩子計數或算卦(沈培)。本義是教導。古「教」、「學」、「斆」三字兼表施教與受學兩重意義,《尚書.說命》:「斅學半」,「斅」即是「教」字,表示教導是學習的一半,一半即是一部分,即施教促進老師學習,猶今言「教學相長」。
金文或從「攴」從「學」,「學」既是「教」的聲符,又是意符。戰國竹簡或不從「子」而從「言」,是言教之「教」的專字。
甲骨文用作人名、地名。
金文用作本義,中山王鼎:「越人修斆(教)備信」,表示越國人民修養文教,具備誠信。《穀梁傳》:「脩教明諭,國道也。」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信陽長臺觀2號墓1組簡3:「教箸」,即「教書」。《漢書.宣帝紀》:「以私錢供給教書。」《郭店楚簡.老子甲》簡17:「行不言之教」。《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24:「民之既教」。《睡虎地秦簡.語書》簡2-3:「凡灋(法)律令者,以教道(導)民」。
《包山楚簡》簡99:「教令」,表示訓誡、命令,《漢書.文帝紀》:「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
小篆「教」從「𡥉」(「爻」、「子」)從「攴」,「教」字寫作從「孝」聲是後來的訛體。《說文》:「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𡥉。凡敎之屬皆从敎。𧧿,古文敎。𤕝(𢼂),亦古文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