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言文意思
“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焦”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jiāo

“焦”字的古汉语解释

jiāo

1.动词 烧焦;烧伤。《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土。”

2.形容词 干燥;干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口燥呼不得。”

3.形容词 枯萎;干枯。《智取生辰纲》:“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

4.名词 焦味;糊味。《礼记·月令》:“其味苦,其臭。”

5.名词 黑黄色。陶弘景《真诰·运象》:“心悲则画。”

6.动词 焦急;焦躁。《西厢记》:“添香的行者心。”

“焦”国语辞典解释

jiāo

形容词
1.物體經過火燒後,變黃黑脆硬的樣子。例: 「焦黑」「焦土」「焦饅頭」「焦油條」

2.乾燥、乾枯。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

动词
1.物體經火燒而致枯黑、脆硬。例: 「燒焦」《左傳.哀公二年》「卜戰,龜焦。」

2.煩惱、著急。例: 「焦慮」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三:「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假如你焦他沒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個孫媳婦,一家一計過日子?」

名词
1.國名。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陝縣南。

2.姓。如漢代有焦延壽。

“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卽消切集韻韻會正韻兹消切,𠀤音蕉。
說文本作𤓪。火所傷也。
玉篇火燒黑也。
 又炙也。
禮·月令其味苦,其臭
火之臭味也。凡苦者皆屬焉。
左傳·哀二年卜戰龜
禮·問喪傷腎乾肝肺。
史記·越世家苦身思。
 又史記·扁鵲傳別下于三膀胱。
正義曰:八十一難云:三者,水穀之道路也,氣之所終始也。上在心下,下鬲在胃上也。中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也。
廣韻別作膲。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九年虞虢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
在陝縣。
史記·周本紀褒封神農之後于
地理志,弘農陝縣有城,故國也。
 又秦本紀降之。
括地志云:城在陝州城內東北百步,因水爲名。周同姓所封。◎按左傳之姬姓,神農之後乃姜姓,其所封當別是一。周本紀註亦云:在陝縣。誤。
 又姓。
廣韻神農後,以國爲氏,出南安。
 又晉邑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許君瑕。
晉河外五城之二邑。
 又詩·小雅整居穫。
爾雅·釋地十藪,周有穫。
今扶風瓠中是也。
 又晏子·外篇東海有蟲,巢于蟁睫,命曰冥。
 又明,鳥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明。
明似鳳。通作鷦。
 又韻會通作燋。詳燋字註。
集韻或作㸈。
 又集韻正韻慈消切,𠀤音樵。
集韻夷,楚地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楚伐陳取夷。
,譙縣也。夷一名城父。皆陳邑。
 又與憔通。
班固·答賔戲朝爲榮華,夕而𢈼。
 又集韻將由切,音啾。𨥏屬。

“焦”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會以火燒鳥之意。戰國楚簡和小篆從三「」作「𤓪」,《說文》:「𤓪,火所傷也。从火雥聲。焦,或省。

詳解: 金文辭殘,用義不詳。楚簡表示因烈日曝曬而變得極為乾燥,《上博楚竹書二.魯邦大旱》:「女(如)天不雨,石𨟻(將)𤓪(焦),木𨟻(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