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国语辞典解释
jiāo
形容词1.物體經過火燒後,變黃黑脆硬的樣子。例: 「焦黑」 、「焦土」 、「焦饅頭」 、「焦油條」 。
2.乾燥、乾枯。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
动词
1.物體經火燒而致枯黑、脆硬。例: 「燒焦」 。《左傳.哀公二年》:「卜戰,龜焦。」
2.煩惱、著急。例: 「焦慮」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三:「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假如你焦他沒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個孫媳婦,一家一計過日子?」
名词
1.國名。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陝縣南。
2.姓。如漢代有焦延壽。
“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卽消切集韻韻會正韻兹消切,𠀤音蕉。說文本作𤓪。火所傷也。
玉篇火燒黑也。
又炙也。
禮·月令其味苦,其臭焦。
註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
左傳·哀二年卜戰龜焦。
禮·問喪傷腎乾肝焦肺。
史記·越世家苦身焦思。
又史記·扁鵲傳別下于三焦膀胱。
註正義曰:八十一難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也。
廣韻別作膲。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
註焦在陝縣。
史記·周本紀褒封神農之後于焦。
註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又秦本紀圍焦降之。
註括地志云:焦城在陝州城內東北百步,因焦水爲名。周同姓所封。◎按左傳之焦姬姓,神農之後乃姜姓,其所封當別是一焦。周本紀註亦云:在陝縣。誤。
又姓。
廣韻神農後,以國爲氏,出南安。
又晉邑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許君焦瑕。
註晉河外五城之二邑。
又詩·小雅整居焦穫。
爾雅·釋地十藪,周有焦穫。
註今扶風瓠中是也。
又晏子·外篇東海有蟲,巢于蟁睫,命曰焦冥。
又焦明,鳥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掩焦明。
註焦明似鳳。通作鷦。
又韻會通作燋。詳燋字註。
集韻或作㸈。
又集韻慈焦切正韻慈消切,𠀤音樵。
集韻焦夷,楚地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楚伐陳取焦夷。
註焦,譙縣也。夷一名城父。皆陳邑。
又與憔通。
班固·答賔戲朝爲榮華,夕而焦𢈼。
又集韻將由切,音啾。𨥏屬。
“焦”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隹」從「火」,會以火燒鳥之意。戰國楚簡和小篆從三「隹」作「𤓪」,《說文》:「𤓪,火所傷也。从火雥聲。焦,或省。」詳解: 金文辭殘,用義不詳。楚簡表示因烈日曝曬而變得極為乾燥,《上博楚竹書二.魯邦大旱》:「女(如)天不雨,石𨟻(將)𤓪(焦),木𨟻(將)死。」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