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文言文意思
“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熙”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熙”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暴晒,使东西干燥。卢谌《赠刘琨》:“仰丹崖,俯澡绿水。”

2.形容词 光明。曹植《七启》:“天曜日。”

3.动词 兴起;兴盛。何晏《景福殿赋》:“重而累盛。”

4.动词 通“嬉”。嬉戏;玩乐。《淮南子·俶真》:“鼓腹而。”

5.形容词 福;吉祥。《汉书·礼乐志》:“忽乘青玄,事备成。”

【熙熙】安乐的样子。

“熙”国语辞典解释

形容词
1.光明。例: 「熙明」「光熙」《晉書.卷七二.郭璞傳》「窟泉之潛不思雲翬,熙冰之采不羨旭晞。」

2.和樂。《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天下咸服,以致雍熙。」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动词
1.興起、興盛。《後漢書.卷六九.竇武傳》「是以君臣並熙,名奮百世。」 晉.盧諶〈贈劉琨詩〉:「濬哲惟皇,紹熙有晉。」

2.開拓、光大。《書經.舜典》「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 《後漢書.卷四八.爰延傳》「使積善日熙,佞惡消殄,則乾災可除。」

3.嬉戲。通「嬉」《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出咸陽,熙邯鄲,從容鄭、衛、溱、洧之閒。」 唐.李善.注:「熙,戲也。」

名词
姓。為帝嚳時水正熙氏的後裔。

“熙”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許其切集韻韻會虛其切正韻虛宜切,𠀤音僖。
爾雅·釋詁,光也。
詩·大雅於緝敬止。
 又爾雅·釋詁,興也。
詩·周頌時純矣。
朱傳亦光也。
 又周語,廣也。
書·堯典庶績咸
舜典有能奮庸帝之載。
史記·吳世家歌大雅曰:廣哉乎。
 又廣韻和也。
老子·道德經衆人
 又說文燥也。
 又人名。
左傳·昭二十九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實能金木及水。
 又韻會州名。土蕃地。宋置州。
 又正韻與禧同。
前漢·禮樂志事備成。
師古曰:福之事也。
 又與嬉通。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出咸陽邯鄲。
,戲也。
 又淮南子·修務訓者非眇勁。
今之走高竿緣繩者,言其援豐條舞扶疎踴躍紆徐自如也。
 又集韻盈之切,音飴。
揚子·方言,長也。
謂壯大也。
 又人名。
左傳·襄八年鄭公子。◎按釋文,許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讀。
六書故別作𤇴。〇按字彙,正字通字音義俱詳十畫熈註。考說文玉篇廣韻,諸書俱作,不作熈,則熈當爲俗字。今特將音義備載於此。

“熙”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𦣝」從「」,「𦣝」、「」皆是聲符。「」後累增為「」,從「」為意符,表示光明、光大。

詳解: 金文從「𦣝」從「」,「𦣝」、「」皆是聲符。「」後累增為「」,從「」為意符,表示光明、光大。

  金文「巸巸」表示和樂之貌(孫詒讓),《廣韻》:「熙,和也。《荀子.儒效》:「熙熙兮其樂人之臧也。」楊倞注:「和樂之貌」。一說「巸巸」是狀聲詞,形容鐘聲洪亮(方濬益)。夆弔匜:「它它巸巸(熙熙),壽老無期」。《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眾人巸巸(熙熙),若鄉(饗)於大牢,而春登臺。」今本《老子.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金文「」通假為「」,表示發揚光大,史牆盤:「亟㺇(熙)𧻚(桓)慕(謨)」,表示把謀謨發揚光大。《尚書.多方》:「爾曷不惠王熙天之命。」「熙天之命」即光大天之命。

  《說文》:「巸,廣𦣞也。从𦣝巳聲。戺,古文巸从戸。《說文》:「熙,燥也。从火巸聲。」王筠《說文句讀》:「言曬之使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