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文言文意思
“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醮”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jiào

“醮”字的古汉语解释

jiào

1.名词 古代用于冠礼和婚礼的一种斟酒仪式。《仪礼·士昏礼》:“使人之。”

2.动词 旧时称妇女出嫁。《聊斋志异·陆判》:“妹嫁而丧二夫,故十九犹未也。”

3.动词 祭祀,祈祷。宋玉《高唐赋》:“诸神。”

【引】动词 道士设祭坛祭祀。王建《同于汝锡游降圣观》:“阅说开元斋日。”

4.形容词 尽。《荀子·礼论》:“利爵之不也。”

“醮”国语辞典解释

jiào

名词
1.古代婚禮、冠禮中的一種儀節。《晉書.卷二一.禮志下》「古者婚、冠皆有醮。」

2.僧道設壇祈神求福的過程。例: 「建醮」《紅樓夢》第二八回:「叫在清虛觀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

动词
1.祭祀。《文選.宋玉.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

2.已婚婦女再嫁。《隋書.卷六十六.李諤傳》「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 《聊齋志異.卷六.馬介甫》「既殯,弟陞慲兒,矢不嫁。婦唾罵不與食,醮去之。遺孤兒,朝夕受鞭楚。」

“醮”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𠀤子肖切,音釂。
博雅,祭也。
前漢·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祭而致。
 又說文冠娶禮祭。
禮·冠義於客位。
酌而無酬酢曰
 又昏義父親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
酌子命往迎婦,以男當倡導其女也。
 又盡也。
爾雅·釋水曰厬。
,盡也。
荀子·禮論篇利爵之不也。
謂祭祀告利成,其爵不卒奠於筵前也。
 又正字通凡僧道設壇祈禱曰
張端義·貴耳集徽考寶籙宮設,一日親臨之,道士伏章久乃起。上問故,對曰:適至上帝所,値奎宿奏事,畢,章始達。上問奎宿何神。曰:本朝蘇軾。是後謗議者言皆不入,雖道流之說出于戃怳,然不爲無補也。
 又五音集韻昨焦切,音樵。與憔同。
莊子·盜跖篇滿心戚
,卒也。

“醮”形意通解

略說:」本是古代冠禮、婚禮中的一個儀節。又指祭神。

詳解: 《說文》:「冠娶禮祭。从酉,焦聲。𥛲,醮或从示。」意指古代用於冠禮和婚禮的一種斟酒儀式,故从「」。

  在古代冠禮(男子二十歲的加冠儀式,表示成年)和婚禮中,「」指尊者對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後飲盡,不需回敬。《禮記.昏義》:「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鄭玄注:「酌而無酬酢曰醮。醮之禮如冠醮與?其異者於寢耳。」 錢玄《三禮名物通釋.飲食之禮》:「酌而無酬酢者,用醴曰醴,用酒曰醮。均為尊者對卑者之禮。

  由於長輩對後輩敬酒稱為「」,是古代婚禮中的一個儀節,故引申之,「」可表示女子嫁人,南朝宋劉敬叔《异苑》卷五:「有女未醮」。古時稱婦人再嫁為「再醮」。

  「」又表示祭神,《文選.宋玉〈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

  「」又指道士設壇祝禱,《西遊記》第六十二回:「當時延請道士打醮,和尚看經,答天謝地。」傳統社會中,道士設「醮壇」誦經做法事稱作「打醮」。

  香港長洲地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即佛誕)都有酬神活動,是為「太平清醮」。長洲太平清醮自2005年起重辦,是村民向玄天上帝祈求合境平安、同沾福澤的祭祀慶典,場面浩大,其隆重程度僅次於農曆新年,特色活動包括「飄色會景巡遊」和「搶包山」。「飄色巡遊」由六歲以下的小孩盛裝打扮為各種天上神仙、歷史英雄、神話人物等,活龍活現。她們踏在支架上,昇騰於高空,隨隊巡遊,為村民祈福禳災。而每年此時,村民會在長洲北帝廟前搭建三座砌滿包子的包山。包山上的包子都供奉過神佛,包子上印有「」字,稱為「平安包」。在太平清醮的最後一個晚上,會進行「搶包山」比賽,子夜零時由村長號令開始,上百的健兒便攀爬包山,爭奪包子。包山頂峰的包子分數最高,限時內搶到最多高分的包子並返回地面者便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