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糁”文言文意思
“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糁”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sǎn/shēn

“糁”字的古汉语解释

sǎn

1.动词 以米和羹。《荀子·宥坐》:“孔子南适楚,戹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

2.名词 饭粒。《齐民要术》:“炊秔米饭为。”

【引】散布的粒状物。周邦彦《大酺》:“红铺也,门外荆桃如菽。”

“糁”国语辞典解释

sǎn

名词
1.飯粒。《說文解字.米部》「糂」 字.清.段玉裁.注:「今南人俗語曰米糝飯,糝謂孰者也。」 晉.江統〈徙戎論〉:「若有窮乏糝粒不繼者,故當傾關中之穀,以全其生生之計。」

2.以米調和羹或其他食物而製成的食品。宋.陸游〈晨起偶題〉詩: 「風爐歙缽生涯在,且試新寒芋糝羹。」

动词
撒落、散開。唐.李白〈春感〉詩: 「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

“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桑感切,音𢕕。
說文古文糂作糝,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
周禮·天官羞豆之實,酏食糝食。
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爲餌,煎之。
莊子·山木篇孔子窮于陳、蔡之閒,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釋名糝,𪏮也,相黏𪏮也。
 又篇海雜也。
周禮·天官疏列國之諸侯大射,大侯九十弓,糝侯七十弓,豻侯五十弓。糝侯者,糝雜也。豹鵠而麋飾下天子大夫。
 又類篇蘇含切,音三。
正韻桑錦切,音沁。義𠀤同。

“糁”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以米和羹。

詳解: 從「」,「」聲,本義為以米和羹。《說文》:「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从米,甚聲。糣,籀文糂从朁。糝,古文糂从參。《禮記‧內則》:「和糝不蓼。」陳澔集說:「宜以五味調和米屑為糝,不須加蓼,故云和糝不蓼也。

  「」可表示米粒、飯粒。唐秦韜玉〈春雪〉:「雲重寒空思寂寥,玉塵如糝滿春朝。

  「」也表示散粒、碎粒。唐韓愈〈送無本師歸范陽〉:「始見洛陽春,桃枝綴紅糝。

  「」還表示散落、灑上。晉葛洪《抱樸子‧酒誡》:「唯患飛埃之糝目,而不覺飆風之所為也。

  「」亦指混和。宋蘇軾《格物粗談‧瓜蓏》:「冬瓜切碎者,以石灰糝之則不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