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文言文意思
“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粒(简繁同形)
拼音:lì
“粒”字的古汉语解释
lì
1.名词 米粒;谷粒。杜甫《张望补稻畦水归》:“玉粒足晨炊。”
【又】泛指小颗粒。刘禹锡《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翠粒晴悬露。”
2.量词 计量颗状物体。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粒”国语辞典解释
lì
名词1.米粒。《列子.湯問》:「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 漢.劉楨〈答魏太子丕借廓落帶書〉:「嘉禾始熟,而農夫先嘗其粒。」
2.顆粒狀的東西。例: 「砂粒」 、「鹽粒」 。
3.量詞。計算顆粒狀物的單位。例: 「一粒砂子」 、「兩粒藥丸」 。唐.李紳〈古風〉詩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动词
進食、以米糧為食。《書經.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粒”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正韻𠀤力入切,音立。米粒也。小爾雅生曰穀謂之粒。
孟子樂歲粒米狼戾。
註粒米,粟米之粒也。
拾遺記員嶠之山名環丘,粟生穟高五丈,其粒皎然如玉。
又說文糂也。
書·益稷烝民乃粒。
傳米食曰粒。
疏今人謂飯爲米糂,遺餘之飯,謂之一粒兩粒,是米食曰粒,用米爲食之名也。
禮·王制有不粒食者矣。
又通作立。
詩·周頌立我烝民。
註立、粒通。
“粒”形意通解
略說: 從「米」,「立」聲,本義為穀米之粒。詳解: 從「米」,「立」聲,本義為穀米之粒。《說文》:「糂也。从米,立聲。」《穀梁傳‧昭公十九年》:「(許太子止)哭泣,歠饘粥,嗌不容粒。」
「粒」可泛指粒狀之物。唐黃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戊辰年春三月,示疾。吾王走毉,毉至,粒藥以授。」
「粒」也表示以穀米為食。《書‧益稷》:「烝民乃粒。」孔傳:「米食曰粒。」
「粒」還用作量詞,量化細小粒狀之物。唐鄭遨〈傷農〉:「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