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文言文意思
“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粉”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fěn

“粉”字的古汉语解释

fěn

1.名词 细末,特指化妆用的粉末。《林黛玉进贾府》:“越显得面如傅。”

2.名词 用谷物粉末制成的食品。武汉臣《老生儿》:“宰下羊,漏下,蒸下馒头。”

3.动词 涂饰;粉饰。王之道《浣溪沙·赋春雪追和东坡韵四首》:“松毛白老翁须。”

4.动词 碾碎;砸碎。于谦《石头吟》:“身碎骨浑不怕。”

“粉”国语辞典解释

fěn

名词
1.擦在臉部的細末狀化妝品。《說文解字.米部》「粉,傅面者也。」 例: 「脂粉」「香粉」《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2.細末。明.張自烈《正字通.米部》「凡物磑之如屑者皆名粉。」 例: 「花粉」「麵粉」「胡椒粉」「洗衣粉」

动词
1.塗抹、塗飾。例: 「粉刷」 。漢.揚雄《太玄經.卷五.視》「粉其題䪻,雨其屋須,視無姝。」

2.碾碎、碎爛。例: 「粉身碎骨」《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錄》「乃發其墓,粉其骨而颺之。」

形容词
1.白色的。例: 「粉蝶兒」《儒林外史》第六回:「頭戴紗帽,身穿圓領補服,腳下粉底皂靴。」

2.北平方言。指猥褻的、淫穢的。例: 「粉曲」「粉戲」

“粉”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方吻切集韻韻會正韻府吻切,𠀤分上聲。
篇海
釋名分也。硏米使分散也。
周禮·天官修籩之實,糗餌餈。
豆屑也。
 又說文傅面者也。
韻會古傅面亦用米
 又染之爲紅,後乃燒鉛爲
博物志燒鉛成胡
釋名,胡餬也,脂和以塗面也。
 又正韻設采潤色謂之澤。
 又煆石爲白灰,塗牆壁曰
白居易詩文昌新入有光輝,紫界金牆白闈。
尙書省皆以圖壁,畫古賢列士,曰畫省,亦曰省。
 又事文類聚母如墨魚形,大三四寸,冬畜家中,春種海濵田內,色綠如荷包,海卽所溲也。或曰插竹枝田中,母緣枝吐出成
 又正字通凡物磑之如屑者,皆爲通稱,非獨米也。
 又竹名。
閩部疏竹舂絲,爲佳紙料者,美于江南之白苧。
 又地名。
水經堵水出自上縣。
孟達爲太守,治房陵,故縣有水,縣居其上,故曰上。取此水漬,皓耀鮮潔,縣水皆取名焉。
 又集韻方問切,音奮。傳也。飾也。
字彙補,白飾也,从上聲。所以傳物曰,从去聲。字彙皆作府刎切,非。

“粉”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米、豆等製成的粉末,古人用來化妝。

詳解: 從「」,「」聲。本義是米、豆等製成的粉末,古人用來化妝。《說文》:「粉,傅面者也。从米,分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米末謂之粉。」如《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急就篇》芬薰脂粉膏澤筩」,顏師古注:「粉謂鉛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潔也。

  「」後來泛指細末狀的東西。《正字通.米部》:「凡物磑之如屑者皆曰粉。」如《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和合均調。」唐代白居易〈繚綾〉:「汗沾粉汙不再著,曳土蹋泥無惜心。

  「」作動詞表示使之成為粉末、粉碎。《釋名.釋首飾》:「粉,分也,研米使分散。」如《周禮.天管.籩人》糗餌粉餈」,鄭玄注:「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北宋蘇軾〈葉嘉傳〉:「臣山藪猥士,幸惟陛下採擇至此。可以利生,雖粉身碎骨,臣不辭也。

  「」亦表示粉刷、粉飾。《集韻.問韻》:「粉,傅也,飾也。」如《史記.滑稽列傳》:「共粉飾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太玄.視》:「粉其題䪻,雨其渥須,視無姝。」司馬光集注:「偽久必敗,如粉其題額而遇雨,沾渥其須,他人視之,安有好乎?

  「」表示白色。如唐代岑參〈詠郡齋壁畫片雲〉:「雲片何人畫,塵侵粉色微。《紅樓夢》第24回:「紅玉不覺的粉面含羞,問道:『二爺在那裏拾著的?』

  「」後來還表示(穀物)粉末製成的食品,如米粉、粉絲、涼粉等。如元代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折:「宰下羊,漏下粉,蒸下饅頭。《警世通言.第五卷》:「王三郎正蒸進一籠熟粉,擺一碗糖餡,要做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