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文言文意思
“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烽”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fēng

“烽”字的古汉语解释

fēng

1.名词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杜甫《春望》:“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动词 举火。《汉书·五行志》:“后章坐走马上林下逐,免官。”

“烽”国语辞典解释

fēng

名词
古代邊防警報、求援用的煙火信號。《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 唐.杜甫〈秦州雜詩〉二〇首之一八:「警急烽常報,傳聲檄屢飛。」

“烽”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敷容切,音丰。
廣韻本作㷭。
史記·司馬相如傳舉燧燔。
索隱曰:纂要云:見敵則舉,燧有難則焚。主晝,燧主夜。
漢書作㷭。
孟康曰㷭如覆米䉛,縣著桔槹,如有𡨥則舉之,燧積薪,有𡨥則燔然之也。
 又前漢·五行志後章坐走馬上林,下馳逐,免官。
晉灼曰:冠首曰,競走曰逐。
 又玉篇戸東切,音洪。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