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文言文意思
“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燧(简繁同形)
拼音:suì
“燧”字的古汉语解释
suì
1.名词 古代取火的器具。《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2.名词 燧台;古代边境上供守望和放烽火报警用的堡垒。《过小孤山大孤山》:“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燧遂,此山当是其一也。”
3.名词 古代边防告警的烽火。贾谊《陈政事疏》:“斥候望烽燧不得卧。”
“燧”国语辞典解释
suì
名词1.古代用以取火的器具。例: 「木燧」 。《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
2.古代邊防舉煙警示的訊號。《墨子.號令》:「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
“燧”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醉切,音遂。玉篇以取火於日。
禮·內則左佩金燧,右佩木燧。
註金燧取火於日。木燧鑽火也。
左傳·文十年命夙駕載燧。
又定二年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
註燒火燧繫象尾。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註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又史記·三皇紀自人皇巳後,有五龍氏。燧人氏。
又作遂。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
註夫遂,陽遂也。
疏取火於日,故名陽遂。猶取火於木,爲木遂也。
又史記·韓安國傳攻烽燧,互詳烽字註。
玉篇同㸂。亦作鐆。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謹按所引係攻金之事,與輈人無涉。謹照原文輈人改金有六齊。〔史記·三皇紀自人王以後,有五龍氏。燧人氏。〕 謹照原文人王改人皇。
“燧”形意通解
略說: 「燧」是古代取火的工具。詳解: 「燧」同「𤎩」字,「燧」是古代取火的工具;又表示燃燒。中國古有「燧人氏」鑽木取火,以濟蒼生的傳說。《韓非子·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蚌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悦)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由於火炬有示警的作用,古代白天升煙告警叫「烽」,夜間舉火告警叫「燧」,「燧」即夜間在烽火台上燃火作警號。參見「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