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文言文意思
“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粟”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粟”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谷子;小米。《阿房宫赋》:“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粒。”

2.名词 指粮食;谷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米非不多也。”

“粟”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屬,「小米」 之古稱。參見「小米」 條。

2.穀實的總稱。《淮南子.詮言》「量粟而舂,數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治國。」

3.俸祿。《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

4.皮膚遇寒時在表面所起的小顆粒。宋.蘇軾〈雪後書北臺壁〉詩二首之二:「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 俗稱為「雞皮疙瘩」

5.姓。如漢代有粟舉。

“粟”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相玉切集韻韻會須玉切正韻蘇玉切,𠀤音涑。
說文嘉穀實也。
韻會小補爲陸種之首,米之有甲者。
書·禹貢四百里
周禮·地官旅師掌聚野之耡、屋、閒
,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稅也。屋,民有田不耕,所罰三夫之稅。閒,閒民無職事者所出,一夫之征
爾雅·釋草註秫謂黏,與穀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釀酒,其莖稈似禾而粗大。
 又地名。
穀梁傳·文十年及蘇子盟于女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屬縣邑。
莽曰城。
水經注睢水,又東逕縣。
 又水名。
水經注居庸縣故城,魏上谷郡治,有水在焉。
 又官名。
史記·孝景紀更命治內史爲大農。
 又國名。
北史·魏明帝紀大延元年八月,特國遣使朝貢。
 又姓。袁紹魏郡太守舉。
 又沙謂之
山海經柜山有英水,中多丹
細丹沙如也。
 又廣東新語連山有八排猺,自稱猺丁,曰八百
 又叶思積切。
韓愈·進學解月費俸錢,歲靡廩。子不知耕,婦不知織。
本作𥻆。

“粟”形意通解

略說: 從「」或從「」,「」聲。「」形《說文》誤釋為從「𠧪」,後來又進一步訛變為「西」,遂寫成「」。本義是穀子。

詳解: 從「」或從「」,「」聲。「」形《說文》誤釋為從「𠧪」,後來又進一步訛變為「西」,遂寫成「」。本義是穀子。《說文》:「𥻆,嘉穀實也。」段玉裁注:「古者民食莫重於禾黍,故謂之嘉穀。穀者,百穀之總名。嘉者,美也……嘉穀之實曰粟。」如《詩.小雅.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呂氏春秋.審時》:「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莖相若稱之,得時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多米。

  「」也是糧食的統稱。如《清華陸.子產》簡26:「埜(野)參(三)分,粟參(三)分,兵參(三)分。《韓非子.十過》:「城郭不治,倉無積粟,府無儲錢,庫無甲兵,邑無守具。」又借指俸祿。如《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也表示細小如粟的東西。如《山海經.南山經》:「西南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細丹沙如粟也。」亦指皮膚因受冷或恐懼而起的小疙瘩。如北宋陸游〈雪後苦寒行饒撫道中有感〉:「重裘猶粟膚,連酌無騂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