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意思
“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三(简繁同形)
拼音:sān
“三”字的古汉语解释
sān
1.数词 三;第三。
2.数词 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尺】⒈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⒉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
【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三宫】⒈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⒉三个星座。明⒊堂、辟雍、灵台。⒋皇帝、太后、皇后。
【三军】⒈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⒉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⒊全军,通称军队。
“三”国语辞典解释
sān
名词1.介於二和四之間的自然數。例: 「二、三、四、五……」 。大寫作「參」 ,阿拉伯數字作「3」 。
2.姓。如明代有三成志。
形容词
1.第三位的。例: 「這次比賽他得了第三名。」
2.表多數或多次的。例: 「舉一反三」 、「三番兩次」 、「一問三不知」 。
sā
同「仨」 。sàn
副词屢次、再三。參見「三思」 、「三復」 等條。
“三”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三”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以三橫標示數目字「三」。詳解: 甲金文以三橫標示數目字「三」。數字「一」至「四」皆積橫為數,徐中舒認為橫畫象算籌。
「三」除了表示數目字「三」外,還常常表示多數,如「又」象手形,只畫出三隻手指,代表全部手指。「雨」只畫出三點雨水,「果」只畫出三個果實,「彭」象鼓聲的筆畫只有三撇等(張秉權)。
甲骨文表示基數(事物的個數),《合集》10109:「三牛」。中乍且癸鼎:「貝三朋」,「貝」是古代的貨幣,十貝為一朋,「貝三朋」表示三十貝。又表示序數,即第三,《合集》37494:「才(在)三月」。頌鼎:「隹(唯)三年五月」。
「三軍」指上軍、中軍、下軍,叔尸鐘:「余命女(汝)政于朕三軍」。「三事」指在朝之官(白川靜),與「四方」相對,令方彝:「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表示王命令周公子明保治理朝廷官員和四方。一說「三事」即三有𤔲(斯維至),盠方彝:「參有𤔲:𤔲土(徒)、𤔲馬、𤔲工(空)。」參見「𤔲」。「三壽」指上壽、中壽、下壽,泛指長壽,㠱仲壺:「匄三壽懿德萬年」,表示祈求萬年長壽、美德。《養生經》:「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詩.魯頌.閟宮》:「三壽作朋」,表示可與三壽之人相齊等(屈萬里)。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