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文言文意思
“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丕”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丕”字的古汉语解释

1.形容词 大;宏大。《尚书·大禹谟》:“嘉乃绩。”

2.连词 乃,于是。《尚书·盘庚》:“先后降与汝罪疾。”

3.<语气词>《尚书·康诰》:“女远惟商耇成人。”

“丕”国语辞典解释

形容词
大。《書經.大禹謨》「嘉乃丕績。」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


副词
表程度深。《北史.卷一二.隋本紀.煬帝》「朕又聞之,安安而能遷,民用丕變。」 《宋史.卷一三三.樂志八》「丕闡文德,靡忘發揚。」


动词
遵奉、秉持。漢.班固〈典引〉:「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亙之哉!」


连词
乃。《書經.禹貢》「三危既宅,三苗丕敘。」


名词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丕鄭。

“丕”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敷悲切集韻韻會攀悲切正韻鋪悲切,𡘋音胚。大也。
書·大禹謨嘉乃績。
 又奉也。
前漢·郊祀志天之大律。
奉天之大法也。
 又姓。春秋晉大夫鄭。亦作㔻。
 又同岯。山名。大邳山。
史記作伾。
國語
 又元也。
書·金縢是有子之責于天。
史記爲負。
索隱引鄭氏曰:讀作負。◎按廣韻玉篇諸書音切,倶本音和,惟重脣輕脣之音,多用交互。後學不考,遂成譌舛,如用敷悲切之類。是以敷母輕脣之音,切滂母重脣之字。宜從集韻諸書攀悲切爲是。岯原字从山不。

“丕”形意通解

略說: 古文字「」從「」分化出來,本義是大。

詳解: 古文字「」從「」分化出來,本義是大。「」象花萼之形,是「」的初文。「」本無其字,「」字借用「」來表示大的意思。「」、「」本來共用「」字來表示。後來在「」的中豎下部加上一橫筆。一橫筆到了小篆寫在中豎的底下,後來把沒有底橫的「」表示否定詞,有底橫的「」表示大的意思。《說文》:「丕,大也。从一,不聲。」段玉裁注:「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於六書爲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古時「」、「」、「」最初皆用「」來表示,後來才分化為三個字。

  金文「」除借用「」來表示外,還寫作[不不],從二「」,表示大大的意思,如師虎簋:「對揚天子不[不不]魯休」,意謂頌揚天子大大的美好的蔭庇。《書.大誥》:「弼我丕丕基」,意謂扶助我大大的功業。《尚書.立政》:「以並受此丕丕基」,孔安國解釋為「大大基」。《書.大禹謨》:「嘉乃丕績」,意謂嘉奬你們巨大的功績。《爾雅.釋訓》:「丕丕,大也。」郭沫若:「疑此『不[不不]』即『丕丕』,上丕借不,下丕作[不不]以見重意。

  戰國竹簡也表示大,《清華簡三.周公之琴舞》簡4:「不(丕)承不(丕)𣊡(顯)」,意謂很好地繼承,大大地顯明。大盂鼎:「不(丕)顯玟(文)王,受天有大令(命)」,意謂英明的文王,承受上天的大命。《書.君牙》:「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意謂大大地顯明(形容英明)啊﹗文王的謀略;很好地繼承啊﹗武王的功業。

  「丕烈」即大的功績,《魏書》:「故觀《雅》《頌》識文武之丕烈,察歌音辨周公之至孝。」意謂讀《詩經》《雅》《頌》裏的詩篇認識到周文王、周武王的大功業,聽這些古樂體會到周公極盡孝道(古時《詩經》中的詩篇是配合樂舞而演奏的)。「黃丕烈」是清朝著名的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

  從「」的字既有大的意思,如「」表示有力,「」表示大鱯;又有小的意思,如「」表示一種蟲子,「」表示胎兒。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丕』有大義,則凡从丕聲之字,亦多有大義。故一稃二米謂之秠,有力謂之伾,大鱯謂之魾。反之,則亦有小義。故婦孕一月為肧,丘一成為坏。不聲與丕聲古通。凡字所从之聲相同,則其義多相近,亦有取反訓者,此類是已。

  「」又是現行罕見的姓氏,多見於山西省,分布於長治、忻州、呂梁、雁北地區。相傳「」氏是商代大臣仲虺的後代,春秋時期晉國亦有「」姓,《通志.氏族略一》:「㔻氏,㔻亦作丕,晉大夫㔻鄭之後也。《國語.晉語一》:「里克、丕鄭、荀息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