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文言文意思
“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僻”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僻”字的古汉语解释

1.形容词 偏僻;荒远。《登泰山记》:“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形容词 邪僻;不正。《韩非子·八说》:“弱子有行,使之随师。”

3.形容词 孤僻;怪僻。《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僻介】⒈远在。⒉偏执耿介。

【僻脱】敏捷而无留滞。

【僻左】指僻之地。

“僻”国语辞典解释

形容词
1.偏遠的、幽隱的。例: 「偏僻」「窮鄉僻壤」 。唐.白居易〈琵琶行〉:「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2.奇異而不常見的。例: 「冷僻」

3.邪惡不正的。例: 「邪僻」《紅樓夢》第二九回:「及如今稍明時事,又看了些邪書僻傳。」

bèi

(一)之語音。

“僻”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芳辟切集韻韻會毗亦切正韻匹亦切𠀤,批入聲。陋也。
 又偏,邪
 又正韻匹智切,音譬。倪,與𡌨堄同。城上女牆也。
正字通,辟通。辟借作避,詩·魏風宛然左辟是也。通作辟,辟則爲天下僇,放辟邪侈,非辟之心無自而入是也。經傳避借者不多見。說文,避也,引作左,一曰从旁牽也。長箋謂詩不當作辟。𠀤非。
本作,俗作𠒱。

“僻”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避開。

詳解: 從「」,「」聲。本義是避開。《說文》:「僻,避也。从人,辟聲。」如《華陽國志.卷八》:「成都北鄉有人嘗見女子僻入草中,往視,見物如人,有身形頭目口,無手足,能動搖,不能言。

  「」也表示偏遠、偏避。如《戰國策.楚策》:「楚國僻陋,託東海之上。《史記.南越列傳》:「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

  「」表示不正、邪僻。如《孟子.滕文公上》:「苟無恆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趙歧注:「放溢辟邪,侈於姦利。《韓非子.八說》:「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隨師;有惡病,使之事醫。不隨師則陷於刑,不事醫則疑於死。

  「」表示不常見、冷僻。如《容齋隨筆.卷七》:「劉、白二尚書繼為蘇州刺史,皆賦〈楊柳枝〉詞,世多傳唱,雖有才語,但文字太僻。《新唐書.選舉志下》:「有司患之,謀為黜落之計,以僻書隱學為判目,無復求人之意。

  「」還表示性格古怪、不合群。如唐代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又同「」,表示癖好。如曹鄴〈對酒〉:「愛酒知是僻,難與性相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