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言文意思
“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下(简繁同形)
拼音:xià
“下”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à
1.名词 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形容词 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3.形容词 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下赏。”
4.名词 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5.动词 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
【又】<动使动>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
6.动词 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
7.动词 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下。”
8.动词 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
9.动词 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10.动词 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11.动词 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
12.动词 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13.量词 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4.名词 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下车】地方官员风到任。
【下处】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下”国语辞典解释
xià
名词1.低處、底部。與「上」 相對。例: 「底下」 。《孟子.梁惠王上》:「猶水之就下。」
2.稱隸屬於人者、地位較低者。例: 「部下」 、「手下」 、「屬下」 、「名下」 。《文選.曹冏.六代論》:「建置不久,則輕下慢上。」
3.內、裡面。例: 「心下」 、「言下之意」 、「意下如何」 、「不在話下」 。
4.方面。例: 「四下看一看」 。《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兩下相思不相見,知他相會是何年。」
5.在某個期間或時節。例: 「目下」 、「時下」 、「年下」 、「眼下」 。《紅樓夢》第三一回:「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
6.量詞。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例: 「打十下手心」 、「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紅樓夢》第四七回:「用拳頭向他身上擂了幾下。」
动词
1.由高至低、降落。例: 「下雨」 、「下山」 、「下墜」 、「順流而下」 。《文選.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二》:「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2.攻克。例: 「不戰而下」 、「連下三城」 。《史記.卷八〇.樂毅傳》:「齊城不下者,兩城耳。」 《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可引得勝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放入、投入。例: 「下麵」 、「下毒藥」 、「下調味料」 、「下網捕魚」 。
4.進入。例: 「下水」 、「下場比賽」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爺做著貴州的都督府,我是回來下場的。」
5.拆卸、除去。例: 「下貨」 。《儒林外史》第一六回:「過三日再不出,叫人來摘門下瓦。」
6.離去、退場。例: 「鞠躬下臺」 、「你上場換他下來。」
7.結束工作或學習。例: 「下課」 、「下班」 、「下工了」 。
8.頒布、傳達。例: 「下詔」 、「下命令」 。《漢書.卷四.文帝紀》:「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
9.投送。例: 「下狀」 、「下書」 、「下帖」 、「下戰書」 。
10.從事、使用。例: 「下棋」 、「下刀」 、「下筆如有神」 。
11.往、到。例: 「南下」 、「下鄉視察」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2.輕視。宋.蘇軾〈劉愷丁鴻孰賢論〉:「此范氏之所以賢鴻而下愷也。」
13.謙抑、謙讓。例: 「禮賢下士」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
14.生、生產。例: 「母雞下蛋」 。
15.住宿、留宿。例: 「下榻」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這裡有乾淨的店。」
16.做出某種說明、決定。例: 「下定義」 、「下結論」 。
17.低於、少於。例: 「不下於」 、「每年參加各種考試的人數不下二十萬人。」
形容词
1.等級低。例: 「下品」 、「下策」 、「下級」 。
2.在後面的。例: 「下次」 、「下文」 、「下月」 、「下冊」 、「下半年」 。
3.身分微賤的。例: 「下人」 、「下吏」 。
4.自謙之詞。例: 「下官」 、「下懷」 、「下愚」 。
副词
1.表示動作完成或結束。例: 「躺下」 、「坐下」 、「打下基礎」 、「立下決心」 。
2.降低身分。例: 「下嫁」 、「不恥下問」 。
3.容納。例: 「還坐得下嗎?」 「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下”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𡘋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又說文底也。
玉篇後也。
又賤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
鄭註下謂君所。
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又集韻韻會𡘋亥駕切,遐去聲。
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
易·屯卦以貴下賤。
詩序君能下下。
又爾雅·釋詁下,落也。
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又去也。
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
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
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
𨻰第·古音考與吳同。
又叶胡佐切,音賀。
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考證:〔爾雅·釋訓下,落也。〕 謹照原書釋訓改釋詁。
“下”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與「上」字相對,以長畫為標準,以短畫指示其部位在下。本義是下方。詳解: 甲骨文以一短畫置於一條弧線之下,以表示「下」的意思。因契刻不便,後多改弧線作橫畫。《說文》:「丅,底也。指事。下,篆文丅。」段玉裁注改《說文》古文字頭作「𠄟」。按甲骨文與早期金文字寫作「𠄟」,但為了避免與「上」和「二」字相混,故春秋晚期多加一豎筆而寫作「下」,因此戰國時期六國古文已不寫作「𠄟」。另楚系文字多在「下」字上部別加一短橫畫作飾筆。
甲骨文「下」與「上」相對,徐中舒:「上指上帝,下指地祇百神。」《合集》7428:「下上若(諾),受(授)我又(祐)」,指得到地祇與上帝的承諾,授予我庇佑(劉興隆)。參見「上」。另甲骨文常見「下示」一詞,與「上示」相對,徐中舒以兩者皆為商先王集合廟主之稱,如《屯南》1115:「下示五牢」,指用五隻祭牲來祭祀下示。
金文「下」字用作方位詞,每用來指稱下界人間。番生𣪕蓋:「廣啟厥孫子于下」,指大大地啟迪你在人間的子孫。金文有「下官」一詞,為魏官署,見於卅五年鼎。又金文另有「下淢」,為地名,其地理位置不詳。長甶盉:「穆王才(在)下淢㡴(居)」,指穆王在下淢的臨時居所。
傳世文獻中「下」字可用作對尊者自謙之詞。另「下」又由位置低下引申為動詞,有降下之意,如下雪等。另又繼而引申指攻下,如《戰國策.齊策六》:「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