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文言文意思
“两”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兩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liǎng
“两”字的古汉语解释
liǎng
1.形容词 成双的;成对的。《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2.数词 二。《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3.副词 双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为。《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4.量词 重量单位。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为一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
5.量词 双,用于鞋袜等。《诗经·南山》:“葛屦五两。”
liàng
量词 通“辆”用于车辆,车一乘为一辆。《汉书·赵充国传》:“卤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余两。”
【两端】⒈事物的两头;两方面。⒉模棱两可;观望不定。
【两舌】言语反覆;搬弄是非。
【两曜】日和月。
【两造】指诉讼双方,即原、被告。
“两”国语辞典解释
liǎng
名词1.量詞: (1)計算重量的單位。公制一兩等於十分之一公斤;一臺兩等於十六分之一臺斤。(2)計算車輛的單位。通「輛」 。《書經.牧誓.序》:「戎車三百兩。」
2.數目字,表一對、一雙之意。例: 「兩本書」 、「兩姊妹」 。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副词
雙方、彼此。例: 「兩敗俱傷」 、「模棱兩可」 。《三國志.卷一〇.魏書.荀攸傳》:「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形容词
幾、若干,表約略之詞。例: 「兩下子」 、「過兩天再看看!」
“两”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𠀤良上聲。說文再也。
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又玉篇匹耦也。
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
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又韻會匹也。
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
註三十匹也。
又車數曰兩。
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
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𠀤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两”形意通解
略說: 「兩」金文作「㒳」,或於「㒳」上添一橫,為增繁飾筆。「兩」字是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成,象車轅前部衡上繫以雙軶(牛馬拉東西時駕在脖子上的器具)之形(參于省吾)。假借為兩個、重量單位等。詳解: 「兩」金文作「㒳」,或於「㒳」上添一橫,為增繁飾筆。「兩」字是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成,象車轅前部衡上繫以雙軶(牛馬拉東西時駕在脖子上的器具)之形(參于省吾)。戰國金文「兩」字中間寫作「羊」,以羊標聲。
金文用作數量詞,表示兩個,小臣宅簋:「易(賜)金車、馬兩。」又用作重量單位,平宫鼎:「十三兩十七斤。」
《說文》:「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