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文言文意思
“盾”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盾(简繁同形)
拼音:dùn
“盾”字的古汉语解释
dùn
名词 盾牌。古代作战时防卫的兵器。《鸿门宴》:“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冯婉贞》:“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盾”国语辞典解释
dùn
名词1.一種抵禦敵人矢刃等攻擊,保護己身安全的兵器。例: 「盾牌」 、「籐盾」 、「金劍神盾」 。
2.比喻支持或援助的力量。例: 「深厚的民意基礎是他強而有力的後盾。」
3.盾形的物品。多用作獎牌或紀念品。例: 「銀盾」 、「金盾」 。
4.荷蘭、越南、印尼等國貨幣單位的簡稱。
shǔn
(一)之又音。“盾”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食尹切集韻韻會豎尹切,𠀤犉上聲。說文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
釋名遯也。跪其後,避以隱遯也。
詩·秦風龍盾之合。
傳盾,干也。畫龍於盾,合而載之,以蔽車也。
左傳·定八年虞人以鈹盾夾之。
周禮·夏官司兵掌五盾。
註干櫓之屬。
齊語管子曰:制輕罪,贖以鞼盾一戟。
註綴革有文,如繪也。
管子·幼官篇兵尚脅盾。
註署之于脅,故名。
宋史·兵農志楊偕獻所製神盾。
元史·世祖紀馬八國進銅盾。
又鉤盾,宦者近署。
前漢·昭帝紀上耕于鉤盾弄田。
又官名。
唐書·百官志鉤盾署令二人,掌供薪炭,鵝鴨,蒲藺,陂池,藪澤之物。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杓端外一星,爲盾天鋒。
又國名。
魏書·世祖紀頞盾國獻獅子。
又言不相副曰矛盾。詳見矛字註。
又集韻庾準切正韻羽敏切,𠀤音允。亦干也。
又中盾,太子詹事之屬。
前漢·班固敘傳數遣中盾,請問近臣。
師古曰盾,讀曰允。今作中允。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韻會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豚上聲。人名。晉卿趙盾。
集韻通作楯。別作𢧕,非。
“盾”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方盾之形(郭沫若),本義是盾牌。詳解: 甲金文象方盾之形(郭沫若),本義是盾牌。後期金文簡省作「十」形。金文[冬戈]簋字形加從「豚」為聲符,「豚」、「盾」古音相同。《說文》:「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屬皆从盾。」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盾牌,[冬戈]簋:「俘戎兵盾、矛、戈、弓」。逆鐘:「易(賜)女(汝)盾五。」又用作族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