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文言文意思
“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諦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ì
“谛”字的古汉语解释
dì
1.动词 细察;注意。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2.名词 佛教用语。道理;真理。吴师道《游山》:“偶逢赤髭侣,瞩我听真谛。”
【谛当】恰当;精确。
“谛”国语辞典解释
dì
名词道理、義理。例: 「妙諦」 、「真諦」 。
副词
仔細、詳細。例: 「諦視」 、「凝神諦聽」 。《三國志.卷一六.杜畿傳》:「民嘗辭訟,有相告者,畿親見為陳大義,遣令歸諦思之,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
动词
詳審、細察。《關尹子.九藥》:「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 《新唐書.卷一〇六.劉祥道傳》:「日薄事叢,有司不及研諦。」
“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𠀤音帝。說文審也。
書·洪範·孔傳必微諦。
疏聽當別彼是非,必微妙而審諦也。
後漢·祭祀志褅之爲言諦也。諦諟昭穆尊𤰞之義。
又李雲傳帝者,諦也。
註審諦於物也。
魏志·明帝紀君諦視之勿誤也。
關尹子·九藥篇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
劉勰·新論·專學篇心不在學而强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諦於心。
又四諦。
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爲小乗,行四諦法。
釋典·心經四諦:苦集滅道。苦謂生老病死,集謂集聚骨肉財帛,滅謂壞滅,道謂修行。
又二諦:世諦以世俗顯緣起之事,諸法歷然,勸臣子以忠孝,勸家國以和治,此依俗諦。眞諦彰本寂之理,一性泯然,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此依眞諦。
又集韻或作諟、𧫚,互詳二字註。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號也。與嗁、謕𠀤同。
又通作啼。
荀子·禮論篇哭泣諦號。
註啼、諦通用。
“谛”形意通解
略說: 從「言」,「帝」聲。本義是審察、細察。詳解: 從「言」,「帝」聲。本義是審察、細察。《說文》:「諦,審也。从言,帝聲。」又《方言.第六》:「瘱、諦,審也。齊楚曰瘱,秦晉曰諦。」可知「諦」和「審」是方言和通語的區別。(參王鳳陽)例子如《關尹子.九藥》:「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說苑.權謀》:「聖王之舉事,必先諦之於謀慮,而後考之於蓍龜。」
「諦」表示仔細。如《三國志.魏書.任蘇杜鄭倉傳》:「民嘗辭訟,有相告者,畿親見為陳大義,遣令歸諦思之,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
「諦」可通「啼」。如《荀子.禮論》:「歌謠謸笑,哭泣諦號,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聲音者也。」楊倞注:「諦,讀為啼。管子曰:『豕人立而啼。』古字通用。」《淮南子.精神》:「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頭,踡跼而諦,通夕不寐。」
東漢佛學傳入中國後,「諦」常用作梵文Satya的意譯,意謂真實無謬的道理,乃有如「四諦」、「二諦」、「真諦」等用語。唐代王勃〈梓州慧義寺碑銘〉:「慧嚴以身證涅槃,坐觀真諦。」《舊唐書.王志愔傳》:「此三教之用法者,所以明真諦,重玄猷,存天綱,立人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