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颔”文言文意思
“颔”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頷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hàn
“颔”字的古汉语解释
hàn
1.名词 下巴。白居易《东南行》:“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
2.动词 点头。表示赞许。《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颔”国语辞典解释
hàn
名词下巴。《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 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 「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动词
微微點頭,表示招呼、應允或嘉許的意思。宋.蘇軾〈寄題清溪寺〉詩: 「遺宮若有神,頷首然吾言。」 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先府君每決大獄,母輒攜兒立席前,曰:『幸以此兒為念!』府君數頷之。」
hàn
名词下巴。《廣韻.上聲.感韻》:「顄,頤也。」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莽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聲而嘶。」
“颔”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胡感切集韻韻會正韻戸感切,𠀤音菡。說文面黃也。
屈原·離騷長顑頷亦何傷。
註顑頷,不飽貌。
又顋頷。
釋名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
前漢·班超傳虎頭燕頷。
莊子·說劒篇驪龍頷下。
又揚子·方言頷,頤頷也。南楚謂之頷。
又正韻五感切,音顉。低頭。
左傳·襄二十六年衞侯入逆于門者,頷之而已。
註頷,搖其頭。
又五音集韻胡男切,音含。亦面黃也。考證:〔逸雅頷,含也。〕 謹按語出釋名,今將逸雅改爲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