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文言文意思
“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叮(简繁同形)
拼音:dīng
“叮”字的古汉语解释
dīng
1.动词 蚊子等用针形器刺入人或动物皮肤内吸取血液。《红楼梦》:“就像蚂蚁叮的。”
2.动词 反复地就。
“叮”国语辞典解释
dīng
动词1.蚊、蟻或蜜蜂等昆蟲螫咬人畜。例: 「被蚊子叮了。」
2.再三吩咐。例: 「叮嚀」 、「叮囑」 。
<擬>
參見「叮噹」 、「叮叮噹噹」 、「叮叮咚咚」 等條。
“叮”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正韻𠀤當經切,音丁。玉篇叮嚀,囑付也。
又通作丁寧。
後漢·郞覬傳丁寧再三,留神於此。
“叮”形意通解
略說: 從「口」,「丁」聲。「叮」可表示囑付,亦指昆蟲用針形口器螫、刺。詳解: 從「口」,「丁」聲。「叮」可表示囑付。《玉篇.口部》:「叮,叮嚀,囑付也。」如唐代白居易〈送客南遷〉:「曾經身困苦,不覺語叮嚀。」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夫人又說起女兒阿秀負魂一事,他千叮萬囑,休絕了魯家一脈姻親。」
「叮」也表示昆蟲用針形口器螫、刺。如唐代寒山〈詩〉:「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之一.鱉》:「生鱉遇蚊叮則死,死鱉得蚊煮則爛,而熏蚊者復用鱉甲。物相報復如此,異哉!」
「叮」還可作象聲詞。如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20回:「崖後有彎彎曲曲藏龍洞,洞中有叮叮噹噹滴水巖。」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那頭上珍珠的白光,直射多遠,裙上環珮,叮叮噹噹的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