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文言文意思
“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慕”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慕”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思念;想念。《孟子·万章》:“人少,则父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2.动词 敬仰;羡慕。《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君之高义也。”

【慕化】向往归化。

“慕”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思念、想念。例: 「思慕」《孟子.萬章上》「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董西廂》卷一:「一時間見了他,十分地慕想他。」

2.愛羨、敬仰。例: 「羨慕」「愛慕」「仰慕」《莊子.徐无鬼》「蟻慕羊肉,羊肉羶也。」

名词
姓。如宋代有慕洧。

“慕”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故切,音暮。
說文習也,愛而習翫模範之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藺相如之爲人,更名相如。
 又思也。
禮·檀弓其往也如
 又係戀不忘也。
孟子大孝終身父母。
 又姓。
 又容,複姓。

“慕”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本義是思慕、嚮往,引申為羨慕、貪慕。

詳解: 金文從「」,「」聲,本義是思慕、嚮往,引申為羨慕、貪慕。

  「」和「」有別,《說文》:「羨,貪欲也。」「」側重物欲,指非常想得到某物,「」、「」是同源詞,《說文》:「㳄,慕欲口液也」,今廣東俗語仍用「流口水」來表示「貪羨」之意。「」所嚮往的多是人或人的某種德行、品質。《孟子.離婁上》:「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司馬遷〈報任安書〉:「怯夫慕義,何處不勉。」後來「」與「」的分別逐漸縮小,「」的對象逐漸由物及人,《魏書.楊播傳》:「時人莫不欽羨」,《北史.陽林之傳》:「鄉曲人士,莫不企羨。」「」也可表示人所貪圖的事物,如《莊子.徐无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膻也。」由於「」、「」都有希望得到想要的事物之意,故常常連用,不過同中仍有別,「」指人所欽仰之事,「」指人所欲得之物(參王鳳陽)。

  許慎則認為本義是仿效、模擬、學習,段玉裁認為仿效、學習的對象,通常都是心中喜好、嚮往的,《說文》:「𢟽(慕),習也。从心,莫聲。」段玉裁注:「習其事者,必中心好之。」徐鍇《說文繫傳通論》:「慕亦愛也。愛在內而慕在外。慕,猶模也,習也,愛而習玩模範之也。」諸葛亮〈與羣下教〉:「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意謂如果能仿效元直的十分之一,幼宰的勤勞,忠心於國,則我(諸葛亮)可以減少過失了。

  一說古文字從「」之字後多變從「」,「」、「」實一字(張政烺),姑備一說。

  金文通假為「」,表示計謀,史牆盤:「亟㺇(熙)桓慕(謨)」,意謂積極地使先王的偉大謀謨、遠略發揚光大(裘錫圭)。㝬簋:「宇(訏)慕(謨)遠猷」,意指遠大的謀略。陳侯因[次月]敦:「大慕(謨)克成」,意指計謀成功。

  戰國竹簡也表示計謀,《清華簡三.周公之琴舞》簡14:「大亓(其)又(有)慕(謨)」,意謂有許多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