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文言文意思
“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沐(简繁同形)
拼音:mù
“沐”字的古汉语解释
mù
1.动词 洗头发。《屈原列传》:“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2.动词 泛指洗浴,常与“洗”、“浴”连用。《西门豹治邺》:“洗沐之,为置新缯绮縠衣。”
【又】动词 蒙;领受。《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沐”国语辞典解释
mù
动词1.洗髮。《莊子.田子方》:「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髮而乾,熟然似非人。」
2.承受。唐.劉長卿〈送嚴維赴河南充嚴中丞幕府〉詩: 「何當舉嚴助,遍沐漢朝恩。」
3.休假。《文選.沈約.酬謝宣城朓詩》:「晨趨朝建禮,晚沐臥效園。」
名词
1.洗髮的米汁。《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丐沐沐我,請食飯我,乃去。」
2.姓。如漢代有沐寵。
“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木。說文濯髮也。
詩·衞風豈無膏沐。
周禮·天官宮人共王之沐浴。
疏沐用潘,浴用湯。
又漢官儀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又潤澤之意。
後漢·明帝紀冬無宿雪,春不燠沐。
註沐,潤澤也。言無暄潤之氣。
又治也。
禮·檀弓夫子助之沐槨。
又溟沐,細密之雨也。
揚子·太𤣥經密雨溟沐。
又姓。漢有陳郡太守沐寵。
“沐”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小篆從「水」,「木」聲,本義是洗頭髮。後來才泛指洗滌。詳解: 金文、小篆從「水」,「木」聲,本義是洗頭髮。《說文》:「沐,濯髮也。从水,木聲。」《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髮走出」,意謂叔武將要洗頭,聽到君主(衛成公)來到,很高興,抓住頭髮走出來。古漢語中「沐」、「浴」常常連用或對舉,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沐浴」,表示洗髮洒身。《荀子.不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人之情也。」意謂剛洗完身的人拍去衣服上的灰塵,剛洗完頭的人彈去帽子上的塵埃,是人之常情。最初「沐浴」指洗髮和洗身,後來逐漸成為一個詞,表示洗澡、洗身(王鳳陽)。
梳洗頭髮能去除污垢,也會使頭髮掉落,故「沐」引申有去除、芟剪之意,《管子.輕重丁》:「請以令沐途旁之樹枝,使無尺寸之隂。」意謂請求下令剪除道路旁邊樹木的枝條,使路上沒有一點樹蔭。《釋名》:「沐者髪下垂,秃者無髪,皆無上貌之稱也。」《說文解字約注》:「凡沐必落髮,故引申有芟除義。」
金文用作人名,二年上邵守冰戈:「丞沐」,「丞」是官名,表示叫沐的佐官。
成語「沐猴而冠」表示猴子帶帽子,雖然外表像樣,卻掩飾不了是猴子的本質。《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有一個叫韓生的人對項羽說關中地形險要,有山河為屏障,土地肥沃,是定都稱霸的好地方。項羽見秦宮室已燒毀,又思念故鄉,所以說自己發達以後不回鄉,就好像在夜間盛裝行走,無人知曉。韓生背地譏諷說項羽這個楚人是猴子戴帽子,徒具儀表,不能成事。漢帛書借「木」為「沐」,《馬王堆帛書.胎產書》第4-5行:「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觀木(沐)候(猴)」,「沐猴」是楚方言,即獮猴。意謂王公大人的消遣不要使喚矮子,不要賞玩猴子。
而「櫛風沐雨」出自《莊子.天下》:「沐甚雨,櫛疾風」,記載大禹以大雨洗髮,以暴風梳頭;比喻在外奔波勞碌,受盡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