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国语辞典解释
mù
名词1.樹、木本植物的通稱。例: 「草木」 、「樹木」 、「花木扶疏」 。
2.木材。例: 「朽木不可雕」 、「棺木」 、「壽木」 。《書經.說命上》:「說復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從諫則聖。』」
3.棺材。例: 「行將就木」 。
4.五行之一。參見「五行」 條。
5.木星的簡稱。
6.姓。如晉朝有木華。
7.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1.用木材製成的。例: 「木椅」 、「木屋」 。
2.性情樸實。例: 「剛毅木訥」 。《新五代史.卷二二.梁臣傳.牛存節傳》:「存節為人木彊忠謹,太祖愛之。」
3.沒有知覺的。例: 「麻木」 。
4.呆笨的。例: 「鈍頭木腦」 。
动词
失去知覺、感覺。《紅樓夢》第一〇回:「賈瑞聽了,身上已木了半邊。」
“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沐。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白虎通木之爲言觸也。
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易·說卦傳𢁉爲木。
疏木可以揉曲直,卽𢁉順之謂也。
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又八音之一。
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註木,柷敔也。
又質樸。
論語剛毅木訥近仁。
又木彊,不和柔貌。
前漢·周勃傳勃爲人木彊敦厚。
又析木,星次。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姓。
統譜漢木仁,晉木華。
又百濟八姓,一曰木氏。
又複姓,端木。
又叶末各切,音莫。
馬融·廣成頌隂慝害作,百卉畢落。林衡戒田,焚林柞木。
韻會从丨。丨,古本切。非从亅。亅,其月切。
“木”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樹木枝葉上竦,根株下垂之形。本義是樹木。詳解: 甲金文象樹木,上象枝,下象根。《說文》:「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按以「冒」訓「木」為聲訓。另「木」字實不從「屮」,王筠《說文釋例》:「木下云从『屮』,非也。必从具義,乃可云从。『屮』與『木』上半形相似耳,以『木』从『屮』,於義何居?木固全體象形字也。」「木」形與「屮」形在古文字偏旁中經常互用,參見「莫」。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樹木,《合集》5749:「埶(藝)木」,指種植樹木。「木」又用作地名與方國名,如《合集》37789:「王田木」,指王在木地田獵。《合集》33193:「王令木方止」,王命令稱為木的方國停止。甲骨文「木」與「燎」之省形相混,參見「尞」。
金文「木」用作本義,指樹木,散氏盤:「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桹木」或為一種樹名(陳初生),桹木道為以樹命名的地名。全句指從桹木道,向左直到井邑,為封地。另曶鼎有「木枋」一詞,指用以寫字的木板。傳世文獻或寫作「方」,《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注:「方,板也。」金文「木」亦用作地名與族氏名。
「木」可通假作「沐」,《馬王堆帛書.胎產書》第5行:「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觀木(沐)侯(猴)。」按「木侯」即「沐猴」,《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指人言楚人像戴着帽子的沐猴。《諸病源候論.妊娠候》:「不欲令見傴僂、侏儒、醜形惡人及猿猴之類。」與帛書句意接近。《法言.重黎》「沐猴」作「木猴」。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