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文言文意思
“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目(简繁同形)
拼音:mù
“目”字的古汉语解释
mù
1.名词 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2.动词 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动词 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4.名词 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
5.名词 行列;条目。《<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目论】⒈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⒉肤浅之论。
“目”国语辞典解释
mù
名词1.眼睛。例: 「耳聰目明」 、「魚目混珠」 、「賞心悅目」 、「眉清目秀」 。《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條款、細則。例: 「項目」 、「條目」 、「細目」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曰:『請問其目。』」
3.列在書本前供方便查尋的條文。例: 「書目」 、「篇目」 、「目次」 、「四庫全書總目」 。
4.名稱、標題。例: 「品目」 、「名目」 、「題目」 。
5.首領。例: 「頭目」 。
6.生物學中分類的階層名稱,由一群親緣關係相近之科所組成。例: 「界、門、綱、目、科、屬、種。」 也稱為「部」 。
7.二一四部首之一。
动词
稱呼。《穀梁傳.隱公元年》:「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
“目”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目”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人眼目,金文或有將目形豎起,本義是眼睛。參見「臣」。詳解: 甲金文象人眼目,金文或有將目形豎起,本義是眼睛。參見「臣」。戰國文字繼承商周文字,一般把目豎起。另《古陶文彙編》所收「目」字字形即由《說文》古文所承。《說文》:「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屬皆从目。」按傳世古書中,舜、禹、項羽、王莽等都是每隻眼睛有兩個瞳孔的「重童子」,唯「目」字本義與「重童子」沒有關係。
甲骨文「目」可用作本義,指眼睛,如《合集》165正:「王其疒目」,指王眼睛有疾。另「目」又可作動詞用,即用眼睛觀看、窺伺。《合集》6195:「乎(呼)目𢀛方」,即命令偵伺𢀛國。甲骨文「目」字還可用作人名或方國名。
金文「目」為族氏名用字,如目爵、屰目父癸爵皆作此用。
「目」在傳世古籍中除可解作眼目、觀看外,還可以用來指魚網的網孔,《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目」由此引申出細目、要目等意思。《小爾雅.廣詁》:「目,要也。」《論語.顏淵》:「顏淵曰:『請問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