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文言文意思
“觞”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觴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shāng
“觞”字的古汉语解释
shāng
1.名词 古代的酒具;酒杯。《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2.动词 劝人饮酒。《训俭示康》:“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觞豆】饮食的器具,因作觞酒豆肉的简称,又泛指饮食。
【觞咏】饮酒赋诗。
“觞”国语辞典解释
shāng
名词酒杯、酒器。例: 「銜觴賦詩」 。《韓非子.十過》:「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 《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又命以巨觴行酒,三更始罷。」
动词
飲酒,或勸人飲酒、敬酒。《呂氏春秋.恃君覽.達鬱》:「管仲觴桓公,曰:『暮矣!』」 宋.范成大〈九月三日宿胥口始聞雁〉詩: 「把酒不能觴,送目問行李。」
“觞”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式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𠀤音商。說文觶實曰觴,虛曰觶。
韻會酒巵總名。
三禮圖凡諸觴形皆同,升數則異。
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總名曰爵,其實曰觴。觴者,餉也。
左傳·成二年奉觴加璧以進。
前漢·外戚傳酌羽觴兮銷憂。
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形,有頭、尾、羽翼。
又飮人以酒亦曰觴。
左傳·襄二十三年觴曲沃人。
戰國策張儀曰:願王賜之觴。王曰:諾。乃觴之。
又濫觴。
家語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
王肅註觴,可以盛酒,言其微也。是濫觴謂始出之微。
唐明皇·孝經序濫觴於漢,蓋用此義。近世有指爲末流之弊者,誤。
又觴深,淵名。
莊子·達生篇吾嘗濟乎觴深之淵。
籀文作𣝻。
集韻或作𨢩。
“觞”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爵」從「昜」,小篆從「角」從「人」從「昜」,「角」、「爵」是義符,皆是酒器的名稱,「昜」是聲符。本義是盛滿酒的杯,泛指酒器。詳解: 金文從「爵」,「昜」聲。小篆從「角」從「人」,「昜」聲。「爵」、「角」都是酒器名,作為義符可通用。「昜」是聲符。本義是盛滿酒的杯,泛指酒器。《說文》:「觴,觶實曰觴,虚曰觶。从角,𥏻省聲。𣝻,籒文觴从爵省。」《玉篇.角部》:「觴,飲器也。」
「羽觴」是古代一種酒器,形狀像鳥雀,左右像鳥的兩翼。一說把鳥羽插在觴上,勸人快點飲酒。「曲水流觴」,又稱「蘭亭修禊」、「春禊」、「修禊」等,是古時的民間習俗,官民於三月上巳(魏以後為農曆三月初三)在水濱舉行盥洗祭禮,祭祀完畢,人們在水邊宴飲聚會、賦詩作詞、嬉戲遊樂,以除不祥。玩耍的方法是人們坐在河流兩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吟詩作對。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其中的「飛羽觴」、作詩不成要罰酒,正是「曲水流觴」的沿襲。「修禊」源於古代洗身祓禊的習俗,古人每年定期到水邊洗滌,以祛除不祥。後來洗濯身體的風俗演化成臨水宴飲的「曲水流觴」。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與友人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的蘭亭相聚,舉行修禊儀式後,便進行「曲水流觴」之戲,飲酒吟詩,後把詩句結集成《蘭亭集》,王羲之並創作了著名的〈蘭亭集序〉。這種風俗流傳到朝鮮、日本,成為日本「上巳節」(又名「女兒節」)的一個習俗,至今猶然。日本在「曲水流觴」之前,仍保留洗身的禮儀,而流觴飲酒時,仍有吟誦俳句。
而成語「觴酒豆肉」本指一杯酒,一盤肉,後泛指飲食。「觴」是古代盛酒器,「豆」是盛肉的器皿。《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這裏引用孔子的話,意謂哪怕一杯酒,一豆肉,都要(教育人們)相推讓而接受較差的一份,即使這樣人們還有侵犯長者的。宴席之上,(教育人們)互相謙讓而後就坐,即使這樣人們還有侵犯尊貴者的。朝廷上的位次,(教育臣下)相謙讓而就下位,即使這樣臣下還有侵犯君主的(參楊天宇)。
《說文》籀文作「𣝻」,從「爵」省,與金文形近。「觴」本指盛滿酒的酒器,金文讀為「唐」,古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