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文言文意思
“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觸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chù
“触”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ù
1.动词 本为用角顶,
【引】顶、撞。《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共工头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2.动词 接触,触及。《疱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捕蛇者说》:“触草木,尽死。”
3.动词 触犯,冒犯。《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汉书·元帝纪》:“去礼义,触刑法,岂不哀哉!”
4.动词 触引;引起。《易·系辞》:“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触谏】犯颜强谏。《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兮,反蒙辜而被疑。”
【触目】目光所及。
【触突】1.突击,奔窜冲突。2.冒犯,触犯。
【触网】犯法。
【触忤】冒犯。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剑南春色还无赖,触愁人到酒边。”
【触兴】犹“即兴”。随感起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致情,因变取会。”
“触”国语辞典解释
chù
动词1.獸類用犄角抵物。《易經.大壯卦.九三》:「羝羊觸藩,羸其角。」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九.如是我聞三》:「奴子劉琪,畜一牛一犬,牛見犬輒觸,犬見牛輒噬。」
2.碰撞、遇到。例: 「接觸」 、「觸電」 、「一觸即發」 、「觸景生情」 。《左傳.宣公二年》:「觸槐而死。」
3.冒犯、干犯。例: 「觸犯長上」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婆婆耐不過,從頭將打先生、罵媒人、觸夫主、毀公婆,一一苦訴一遍。」
4.感動、引發。例: 「感觸」 。宋.林正大〈滿江紅.寂寞江城〉詞: 「怕明朝,酒醒落紛紛,那忍觸。」 《鏡花緣》第四回:「武后聽罷,心中忽然動了一動,倒像觸起從前一件事來。」
名词
姓。如戰國時趙國有觸讋。
“触”康熙字典解释
古今注音紅。白魚赤尾者曰触。一曰魧。或曰雌者曰白魚,雄者曰触魚。亥集有𩶥字,同。魧,原从角从亢作。又𩵸,魧字之譌。(觸)〔古文〕𧢻唐韻尺玉切集韻韻會樞玉切,𠀤衝入聲。說文牴也。易·大壯羝羊觸籓。前漢·元帝紀去禮義,觸𠛬法。荀子·議兵篇觸之者角摧。揚子·太𤣥經星辰不相觸。
又玉篇據也。增韻污也。
又觸衣。本草綱目褌襠,一名觸衣。
又人名。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師觸。註樂師名。
又姓。史記·趙世家左師觸龍。
又集韻昌句切,芻去聲。亦牴也。揚雄·羽獵賦票禽之紲踰,犀兕之牴觸,熊羆之拏攫,虎豹之凌遽。觸叶遽,遽音詎。師古讀。 集韻亦作觕。
(觸)考證:〔揚雄·校獵賦票禽之紲踰,犀兕之抵觸。〕 謹照原 書校獵賦改羽獵賦。
“触”形意通解
略說: 「觸」表示用角頂撞,本義是頂觸、抵觸。詳解: 「觸」從「角」,「蜀」聲,本義用角頂撞,故有抵觸之意。《說文》:「觸,抵也。从角,蜀聲。」《淮南子.齊俗》:「諺曰:『鳥窮則噣,獸窮則𧢻,人窮則詐。』」《玉篇》:「𧢻,古文觸。」意謂鳥被逼得走投無路就會用喙啄,獸被逼得走投無路就會用頭撞,人被逼得走投無路就會詐騙(趙宗乙)。
金文用作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