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绌”文言文意思
“绌”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絀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chù
“绌”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ù
1.名词 缝。《史记·赵世家》:“黑齿雕题,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2.形容词 不足。
3.动词 通“黜”。贬退,罢免或降职。
qū
动词 通“诎”。屈服。王安石《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责以信义,告之利害,客绌服不能发口。”
“绌”国语辞典解释
chù
动词貶退。通「黜」 。《禮記.王制》:「不孝者,君絀以爵。」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
形容词
不足、短缺。例: 「支絀」 、「相形見絀」 。《荀子.非相》:「與世偃仰,緩急嬴絀。」
“绌”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𠀤竹律切,音窋。說文縫也。
玉篇紩也。
史記·趙世家却冠秫絀。
註徐廣曰:戰國策作𥝰縫,亦縫紩之別名也。古字多假借,故作秫絀耳。此蓋言其女工箴縷之麤拙也。
又荀子·非相篇緩急嬴絀。
註猶言屈伸也。
又集韻敕律切,音黜。義同。
又同黜。
禮·王制不孝者,君絀以爵。
註絀,退也。考證:〔說文絳也。〕 謹照原文絳改縫。〔史記·趙世家却冠秫絀。註徐廣曰,戰國作秫縫。〕 謹照原文戰國下增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