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文言文意思
“塞”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塞(简繁同形)
拼音:sāi/sài/sè
“塞”字的古汉语解释
sāi
1.名词 边界上险要的地方。《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2.名词 通“赛”。祭祀名。《汉书·郊祀志》:“冬塞祷祠。”
3.名词 通“簺”,一种赌博游戏。杜甫《今夕行》:“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sè
1.动词 阻塞;堵塞。《愚公移山》:“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2.动词 填塞;充满。《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3.动词 搪塞;应付。《促织》:“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塞渊】诚实而深远。
【塞职】称职。
“塞”国语辞典解释
sè
动词1.阻隔不通。例: 「堵塞」 、「阻塞」 、「閉塞」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充滿。例: 「充塞」 。《禮記.孔子閒居》:「志氣塞乎天地。」
3.推託、應付。例: 「搪塞」 、「塞責」 。
4.補救。《漢書.卷七一.于定國傳》:「今丞相、御史將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條狀,陳朕過失。」
seī
(一)之又音。sài
名词1.險要的地方。例: 「要塞」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山有九塞,澤有九藪。」 漢.高誘.注:「險阻曰塞。」
2.邊境。例: 「邊塞」 、「關塞」 。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一:「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动词
酬報神明。通「賽」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秦襄王病,百姓為之禱。病愈,殺牛塞禱。」 《文選.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牋》:「西塞江源,望祀民山。」
sāi
名词封口的東西,通常用軟木或塑膠製成。例: 「瓶塞」 、「活塞」 、「軟木塞」 。也稱為「塞子」 。
动词
1.填滿空隙。例: 「嘴裡塞滿了糖果。」
2.受阻不暢。例: 「塞車」 。
“塞”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蘇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則切,𠀤音㥶。塡也,隔也。禮·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閉塞成冬。
又謹關梁,塞徯徑,季春開通道路,無有障塞。
又充也,滿也。
書·舜典溫恭允塞。
詩·鄘風秉心塞淵。
又國之阨險曰塞。
史記·蘇秦傳秦四塞之國,披山帶渭。
後漢·杜篤傳城池百尺,扼塞要害。
又月在辛曰塞,見爾雅·釋天。
又塞塞,不安貌,見博雅。
又伊蒲塞,卽優婆塞。
後漢·楚王英傳以助伊蒲塞桑門之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先代切,音賽。邊界也。
禮·月令孟冬備邊境,完要塞。
又九塞。
淮南子·地形訓九塞,太汾,澠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註太汾在晉,澠阨殽阪皆在弘農郡,荆阮方城皆在楚,井陘在常山,令疵在遼西,句注在鴈門隂館,居庸在上谷阻陽之東。
又紫塞。
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因名。
又博塞,戲具也。
莊子·騈拇篇問穀何事,則博塞以遊。
又姓。
又與賽同。
前漢·郊祀志冬塞禱祈。
本作𡫟。亦作𡫼。考證:〔史記·蘇秦傳秦四塞之固。〕 謹照原文固改國。〔莊子·騈拇篇問縠何事,則博塞以遊。〕 謹照原文縠改穀。
“塞”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宀」從二「工」從「廾」,會人雙手把東西塞進房子裏之形,本義是填塞。詳解: 甲骨文從「宀」從二「工」從「廾」,會人雙手把東西塞進房子裏之形,本義是填塞。
金文加從二「工」,戰國文字加「土」為意符,古人多用土來堵塞物事,如大禹以息壤治洪水,故加「土」可強調填塞之義。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通假為「息」,國名,塞公孫[爿言]父匜:「塞(息)公孫[爿言]父自乍(作)盥匜」,表示息公之孫[爿言]父製造洗滌用的匜。
簡帛文字用作本義,表示閉塞,《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7:「聽間(諫)勿塞。」表示廣納諫言,勿閉塞言路。《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319行:「居室塞窗閉戶,毋出。」《馬王堆帛書.合陰陽》簡128:「故能發閉通塞。」又與「寒」字形近而混,《馬王堆.十問》簡30:「塞〈寒〉溫安生?」
《說文》:「塞,隔也。从土从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