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文言文意思
“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走”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ǒu

“走”字的古汉语解释

zǒu

1.动词 跑。《木兰诗》:“两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五蠹》:“兔触株,折颈而死。”

【又】赶快去。《送东阳马生序》:“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2.动词 逃跑。《石壕吏》:“老翁逾墙,老妇出门看。”《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又】〈动使动〉使……逃跑。《赤壁之战》:“可烧而也。”

3.动词 奔向;趋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燕。”《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

【辨】行,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称“跑”,古代称“走”。

【走笔】用笔迅速地书写。

【走舸】快船。

【走狗】⒈猎狗。⒉驱狗出猎。⒊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

【走丸】如丸之速转,比喻便易迅速。

【走卒】⒈供人使唤的差役、隶卒。⒉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

“走”国语辞典解释

zǒu

动词
1.疾行、奔跑。漢.劉熙《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 例: 「奔走」《韓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2.步行。例: 「走路」《文選.張衡.西京賦》「走索上而相逢。」

3.逃跑。例: 「逃走」「敗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4.離開。例: 「走開」「我明天就要走了。」

5.洩漏。例: 「走漏」「走光」「走電」《水滸傳》第一八回:「三人大驚:『莫不走漏了消息,這件事發了?』」

6.接觸、交往。例: 「他們兩家走得很勤。」

7.失去原來的形態。例: 「走味」「走樣」「走調」

8.移動、挪動。例: 「拿走」「我的錶走得很準。」「這步棋走錯了。」

9.到處遊蕩。參見「走江湖」 條。

10. 往、去。例: 「走往」「走訪」

形容词
1.供行走的。例: 「走道」

2.供驅使的、供使役的。例: 「販夫走卒」

3.在陸地上行動的。例: 「飛禽走獸」

名词
1.獸類的總稱。《文選.左思.吳都賦》「窮飛走之栖宿。」

2.二一四部首之一。

“走”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子苟切集韻韻會正韻子口切,𠀤奏上聲。
說文趨也。从夭从止。
徐鍇曰:𧺆則足屈,故从夭。
五經文字今經典相承作
 又儀禮·士相見禮
,猶去也。
 又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
,猶僕也。
班固·答賔戲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漢書·敘傳作僕。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𠋫切,音𨂡。
釋名疾趨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
羣經音辨趨向曰
書·武成駿奔
孟子棄甲曳兵而
爾雅·釋宮中庭謂之
,疾趨也。
 又與奏同。
詩·大雅予曰有奔奏。
今天下皆奔而歸趨之也。
釋文奏,本亦作。音同。
 又韻補叶子與切。
左傳·昭七年正考父鼎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亦莫余敢侮。
 又叶養里切,音以。
論語讖殷惑妲己玉馬。考證:〔詩·大雅予曰有奔。〕 謹照原文奔改奔奏。

“走”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一個兩臂擺動奔跑的人(「」的初文),後來金文加從「」,本義是跑步。

詳解:」的古義是奔跑,後來才表示步行。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奔跑人形,後來金文加從「」,上部的跑步人形是「」的初文,象人急行或小跑時兩臂擺動很厲害的樣子,下從「」強調腳的動作,本義是跑步。參見「」。

  後來加從「」,與「」組合成「」,有行走之意。上部的跑步人形在《說文》裏訛變為「」。《說文》:「走,趨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从走。《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段玉裁注:「今俗謂走徐,趨疾者,非。

  「」的初文甲骨文中借用作地名。如《合集》17230:「貞:王往走災。」亦借用作人名,如《合集》27939:「貞:其令(命)亞走馬。」金文中表示人名或族氏名。

  加從「」之形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跑步,效卣:「效不敢不萬年夙夜奔走揚公休。」表示效不敢不萬年早晚為公奔馳,稱揚公的蔭庇。又用作官名,如「走馬」即典籍的「趣馬」,負責養馬,《詩.大雅.雲漢》:「趣馬師氏,膳夫左右。」毛亨傳:「趣馬,中士也,掌王馬之政。」又用作人名。又假借作「」,伯仲父簋:「白(伯)中(仲)父夙夜事走(祖)考」。表示伯仲父早晚事奉祖先。

  漢帛書也用作本義,《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第325行:「雖(唯)而不諾,走而不趨。」表示恭敬地回答(而立即前往),不隨便回應(而不動身)(參楊天宇),疾跑而不疾行。《禮記.王藻》:「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69行:「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